在酒泉南城墙脚下,有一座小小的学校,那就是八一子弟小学。这个八一子弟小学,应该就是汽二团最早的学校了。 这座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数都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他们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第一茬军人后代。 他们的父辈,有的是曾经被拉壮丁入的伍;但更多的是在国难当头的抗战岁月里,迎着抗日的烽火而走上战场的。这些军人大多数都是在汽车部队里驾驶或修理汽车,成为了“国军”中的技术精英。 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质流动性很大,这些孩子们就跟随着父母们,过着那种颠沛流离、走南闯北的动荡生活。 年9月25日,孩子们的父母在张治中将军的指示下,跟随着陶峙岳将军带领下的新疆警备区的所有官兵们,毅然决然地在甘肃酒泉拉起了起义的旗帜,投奔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怀抱之中。 在五十年代初的那段日子里,八一子弟小学的学生中有李世权兄妹、孔祥巍兄妹、张咏中兄妹、李兰桂姐弟、张孝梦姐弟、梁君怡姐妹、任美玲姐弟、李衡湘、李桂兰、汪艳蓓、许学勤、朱玉琴、张彩凤和陈美玲等。 当时的校长为吴培城。教师中有晋怀荣政委的爱人杨志和,以及张启华、薛景杰和董翠花等老师。 八一子弟小学的校规很严格,完全是按照部队的条例和规矩进行管理的。学生们全部都是实行的寄宿制,每周六才能回到家里去与父母团聚。学生们周一之前必须回到学校。平时,学校的铁大门总是紧锁着的,不允许学生们随便外出。 学校大门的右侧是收发室。从收发室再向右走,就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古楼的前方是学校的伙房和司务长的办公室。铁大门的左侧是学生宿舍。校长办公室和老师办公室,都坐落在高高的路基上面。其后面就是一段高大巍峨的古城墙了。学校的仓库,大多都设置在古城墙的里面。 进了校门一直往前走,就是学校的操场了。操场的附近,有一池塘芦苇。池塘的周边,还有很多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沙枣树。 每当沙枣成熟的季节,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爬到树上去摘沙枣。有的同学吃多了,都解不下来大便。 操场的正前方是一根高高的升旗杆。每到星期一的早晨,学校都要组织全校学生们举行集体升国旗的仪式。 记得,年3月斯大林逝世时,学校还降半旗进行哀悼。好多老师和学生们都非常悲痛,痛哭流涕。 操场旗杆附近还有一座秋千架。架子是用榆木和铁部件制作的,非常牢固。每当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荡秋千。有些人荡得好高好高啊,我看得都有点头晕目眩,但是也很羡慕。 操场的前方,是四栋整齐划一的校舍。校舍就位于古城墙的下方。 当时学校只设置有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大约有几百人。像李世全、孔祥巍、江志城和任美玲等同学,都是高年级的学生了。 那时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的供给制,学校的伙食非常好。一日三餐有面包、豆浆、小米饭和馒头等,花样品种非常丰富。同学们穿得也很好,冬天配棉服,夏天发夏衣,皮鞋、皮带和帽子等,应有尽有。 在当时酒泉的各个学校中,八一子弟小学还是很有名气的。 每当团部放电影时,学校就组织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后,同学们又排队返回校园。学生们的那皮鞋声,在酒泉的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引来了市民的围观和啧啧称赞。同学们也有点趾高气扬的,显得有点拽。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排练一些短小精干的文艺节目,下到连队去慰问那些驾驶员和修理工们。如梁君怡、汪艳蓓和孔晓琴三人跳得舞蹈《我们三个小朋友》,就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官兵们看了学生的表演,可高兴了。 团里的领导们,也非常重视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他们经常到学校来检查工作,看一看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有一次领导来到学校视察时,孔晓琴还代表全校师生给晋政委献了花。 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日子,多么美好的记忆啊。天是如此的湛蓝,空气是如此的温暖和熙,人们又是如此的积极向上、兴高采烈。 年,火车通到了酒泉。汽二团又开始向西搬迁,驻防到了新疆境内的哈密。 八一子弟小学的学生们也跟随着父母,陆陆续续地踏上茫茫戈壁。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所有学生都是搭便车来到哈密的。校长吴培城一直坚守到搬迁完,才回到哈密小营房八一子校去继续履行自己的校长职位。 汽二团到了哈密后,修理连、团部和学校都设置在小营房里;三连、五连在大营房。 小营房可好了,像是一个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小营房不远处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沙枣树林。每到沙枣树开花的季节,这个小营房是个沙枣花花枝摇曳、香气扑鼻、沁人心脾的好地方。 但学校到达哈密小营房以后,各方面都远比不上在酒泉的条件了。 首先是学生们住的都很分散。学生们都得跟着母亲住在城里的老乡家。从哈密城里到小营房之间有一片开阔地,大约有三公里地左右。 每天早上,成群结队的同学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一起走过那片开阔地,到小营房的学校里去上学。学生中有原四连连长之女吴倩倩,还有李衡湘、孔晓琴和孔祥巍等同学。放学了以后,每个人还得背上一捆柴禾回家。 到了沙枣成熟的时期,同学们都一起涌到树林去摘沙枣。那些沙枣的个头都很大,有黄色的、红色的,也有黑色或白色的。看着那一串串诱人的沙枣,真的使人喜不自胜。这里的沙枣吃起来非常甜,还没有多少涩味。很多同学摘了沙枣,就带回去让母亲蒸沙枣馒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小营房的沙枣真是好吃。 小营房的学校里,只有一排教室,也只有一年级至四年级。校长是周吉林。朱征祥老师是教数学的教师。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只能转到哈密城里的正规学校去上学了。 随着兰新铁路的快速建成,汽二团又要开始搬迁了。在搬往石河子的过程中,高年级的学生就到位于乌鲁木齐市的兵团机运处学校去上学了。因为在石河子的子校里,还没有设置高年级的班级。 作为酒泉八一子弟小学最早的一名学生,以及后来汽二团子校的一名教师,自己的一生都是在这所学校中度过的。我把自己的所有都交到了这里,我怎么能够与这所学校没有感情呢? 作为同学们的一位校友和师长,我写出了这篇文章,一是来纪念一下我们自己的母校,再者就是回忆一下自己那分外珍惜的青春岁月。 在八一子弟小学上学的孔祥巍、孔晓琴兄妹与母亲的合影。 图片作者提供。 每当沙枣成熟的季节,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爬到树上去摘沙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着那一串串诱人的沙枣,真的使人喜不自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些沙枣的个头都很大,有黄色的、红色的,也有黑色或白色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院病房里完成了此文。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孔晓琴,高级教师。年高中毕业。曾就职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汽二团子女学校、汽二团中学(现石河子市第二十中学),一直从事于中小学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工作。 作者在兵二中上高中时的留影。 图片作者提供。 小编后记 在我国,沙枣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区和内蒙古西部;也有少量的分布到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天然沙枣林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塔里木河、玛纳斯河;甘肃的疏勒河;内蒙古的额济纳河两岸。内陆河岸的沙枣林,多呈疏林状态,面积较大。人工沙枣林则广布于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尤其新疆南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中卫、内蒙古的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陕西的榆林等地,都有用沙枣营造的大面积防护林。 沙枣生活力很强,有抗旱、抗风沙、耐盐碱和耐贫瘠等特点。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沙枣3月下旬树液开始流动;4月中旬开始萌芽;5月底至6月初进入花期,花期为3周左右;7月上旬见幼果;8月下旬果实成型;10月份果实成熟,果期天左右。 沙枣花开时期,其花香四溢,奇香无比。 责任小编:青冰小姐 高贵者有高贵者的历史;卑微者有卑微者的历史。 只要是人,就是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