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福和许多军垦后代一样,接过父母肩上的重担,扎根在了兵团这片热土上。笔者坐在王永福面前,听他讲述他34年来走过的义务护边之路,为兵团的伟大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又接过屯垦戍边接力棒的儿子的故事。他们身上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面临挫折不弯腰的气概,以及他们的人生洋溢出的一份灿烂和精彩,都使我深刻理解了兵团人和兵团精神的内涵。 守卫边防从点点滴滴做起 年,18岁的王永福被分配到63团四连工作。四连连部距边境线只有米,耕地紧挨着边境线。年,莫乎尔公安边防派出所在全团物色义务护边员,王永福作为老革命的后代成为第一人选,责任区是从乔老克炮台到与该团十连交界的管理门(地名),全长9.5公里。 上世纪80年代初,边境一线交通状况很差,王永福每次巡逻都骑着马去,春天狂风肆虐,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每巡逻一次要往返32公里。别的季节护边可以骑马、骑自行车、骑摩托车,而冬季就全凭两条腿了,王永福经常是11点便提着尿素袋出门,一边走,一边观察,发现铁丝网断裂处,就从袋子里拿出工具进行修补,然后再检查边防公路、路标等边防设施有没有被损坏。时间久了,这条线上,哪儿有个土包,有个沟,有个弯,他都清清楚楚。 每次护边,王永福都要来到和界河相距8米的界碑前,每当看到上面“中国”两个醒目的大字时,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春夏秋冬,王永福将界碑前的杂草和雪清理干净,他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肩负着神圣的职责。 (图为王永福工作照片) 年4月5日晚10时,王永福正准备从边境线上返回时,发现距乔老克炮台大概米处有火光。第一感觉告诉他,哈萨克斯坦边境地区失火了。王永福迅速给莫乎尔公安边防派出所和团保卫科报告了情况。很快,团连组织的大批人马赶到,经过5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将火扑灭了。幸亏王永福发现及时,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在长期的护边工作中,王永福积累了许多经验。春季,王永福一天要巡逻两趟。因为春天是职工打荒、烧荒的季节,此时大风天气多,稍有疏忽就会引发火灾。估计哪个职工这几天要烧荒,王永福就会一趟趟地跑去看,不断提醒他要小心谨慎,防止火灾发生。而这时,对面哈萨克斯坦也开始频繁烧荒,王永福经常来到边防线上,爬上界河边那棵枣树判断烧荒的大概位置,观察有没有牛羊越境等,有情况就向莫乎尔公安边防派出所和团武装部报告。 34年了,界河边那棵8米高的沙枣树表皮已经变得光滑,人到中年的王永福仍把它当作查看情况的了望台。 我为祖国守边防义不容辞舍我其谁 每到秋季,团场从外地引入大量的拾花工帮助秋收,有的拾花工觉得好奇便跨过拦畜铁丝网,还有的因为天热干脆到界河里洗澡。 针对这种情况,王永福对外来打工人员都要进行详细登记,与他们签订边境管理责任书,并将莫乎尔公安边防派出所打印的边境法规宣传单发放到每个人手中,当面讲解,再三提醒一定不要在边境线上抽烟,防止发生火灾。而到冬季,许多人在边境线上套兔子、抓野鸡,无形中又增加了王永福的工作量。王永福常说,边境线就像两家的院墙,是不能随便翻越的,大家都应该遵守规定,共同维护边境稳定。 每年春节,连队职工群众都忙着走亲访友,欢欢喜喜过大年,而王永福却忙着护边。他常说,边防线上如果失控,后果不堪设想。王永福的妻子承包了50亩地,与边境线只有一路之隔,尽管妻子因卵巢囊肿做了两次手术,但地里的活基本上是她自己干,好让王永福一心一意护边。 有人当着王永福的面说:你太傻了,公家不给你一分钱,整这么辛苦图啥?每当这时,王永福只是淡淡一笑。 谈起这件事,王永福平静地说,就像歌里唱得一样: 你不站岗 我不站岗 谁来保卫咱的家…… (图为王永福工作照片) 王永福认准一个理:只有边境一线安宁了,职工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34年来,王永福在连队种过地,放过马,护过青,当过工会主席、治安员。他在干好连队工作的同时,每天至少要到边境线上巡逻1次,据估算,从王永福家到边境线,他每天行程30余公里,一年约1.2万公里,34年累计42万公里,相当于从巡逻地到北京往返40个来回。对于这一切,王永福平淡地说:“我没觉得自己有多伟大,我父母那一辈人为建设这个家园付出了一生的代价,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守好,我一直要干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34年来,王永福先后向莫乎尔公安边防派出所提合理化建议余条,被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公安边防支队采纳余条;成功堵截非法临界人员50余人,截回抵边牲畜余头(只)。因工作表现突出,王永福年年被伊犁公安边防支队授予“优秀护边员”称号,多次被团党委评为“综合治理先进个人”,7年被新疆公安边防总队授予“ 优秀护边员”称号,8年被评为“感动四师十大人物”,年被评为“最美兵团人”和“兵团道德模范”,年被评为63团优秀治安员、伊犁州优秀护边员,王永福还光荣入选了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编辑出版的《中国好人(年卷)》大型系列图书。(图为王永福部分奖杯和奖牌) 兵团人代代相传兵团精神生生不息 这么多年了,虽然王永福相距父母亲居住的十四连只有8公里,却很少去尽一份孝心。王永福的父亲王延太年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农民家庭,年,日军加紧对山东等地的扫荡与“蚕食”,并野蛮屠杀老百姓。当时18岁的王延太毅然投身到了革命的队伍中。年,王延太跟随王震将军进疆,年转业,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 王延太先后在共青团农场(69团前身)三队任副队长、63团八连、十连、十四连任连长,年光荣离休。王永福的母亲李淑芬是年来疆的山东女兵。李淑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年,只有17岁的她一路颠簸往新疆走,尤其是越走越荒凉的处境,让李淑芬思乡的情绪袭上心头,一群姑娘抱在一起哭了一个晚上。后来,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大家的情绪慢慢地稳定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事业中。 李淑芬做保育员工作几十年,由她看护的孩子有好几百,不少孩子还吃过她的奶,为屯垦戍边事业养育后代是她这一生最为自豪的一件事。 为不影响王永福护边,王延太给和自己同在一个连队务农的大儿子王永强、小儿子王永健再三叮嘱,家里有什么事都不要告诉王永福。 6年12月的一天,王永强开的小四轮翻进了干渠,永远地走了。7年1月的一天,在十一连务农的王永福的姐姐王桂香因脑梗塞猝死。提起这些事,王永福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粗糙的大手掩脸呜呜地哭了。他哽咽着说:“ 父母亲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我却没时间为他们做些什么,我的确是个不孝的儿子。以后无论多忙,我也要挤出时间多回去看望父母。”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连串的打击让王延太、李淑芬心如刀绞。然而,痛苦并没有击倒这两位意志坚强的老人,他们很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自己做饭、喂鸡、种菜,尽量不给孩子添麻烦,让儿子安心护边。 每年大年三十,王永福在父母家匆忙吃顿团圆饭,来不及与老人聊天就匆匆离开了,因为他的心里牵挂着边境的安全。 王永福每次和父亲通电话,父亲总会慈爱地叮嘱王永福好好工作。每当王永福回家时,父亲总忍不住要和儿子喝一杯酒。 母亲则笑眯眯地坐在一边看着这父子俩。 王永福的父母把一生都献给了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王永福和姐姐、哥哥、弟弟又接过了接力棒。年王永福的儿子王宁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在距离伊宁市公里的74团学校任教师。“我出生在兵团,长在兵团,是兵团精神滋养了我。我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兵团精神。”王宁满怀深情地说。(图为王永福工作照片) 流年似水,似水流年。王延太、李淑芬、王永强、王桂香、王永福、王永健、王宁,这一家三代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共和国、对兵团的信念与忠诚。他们是许许多多兵团人的缩影。 (文章来源:摘选自《兵团日报》作者:伊犁垦区报社李秀蓉文章内容有改动)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