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湖镇位于托克逊县西北部阿拉沟水系洪积冲积扇下游,乡政府驻伊拉湖村民委员会玉坤坎儿孜买里村,距县城13千米。乡境处北纬42°46′~42°59′,东经88°20′~88°28′。北抵托格热克布拉克山,南与博斯坦乡相连,东接郭勒布依乡的喀拉阿什村,西至阿拉沟口。总面积约平方千米。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山区,南部为平原,海拔60~米。中部、东部为耕作区,西部为戈壁荒滩,是地下水潜流区,为坎儿井的开挖区。戈壁东缘至坎儿井出口(即伊博公路以西)有2万多亩宜耕荒滩地,因地势较高,坎儿井水浇灌不上,被称为“台地”,维吾尔语为“铁提尔”(即板土高滩)。与郭勒布依乡接壤的东北部有近万亩的人工草场,称“里肯”草场。 伊拉湖镇属炎热干旱区,地处西北风前沿,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年中八级以上大风最多年份为天。特别是阿克塔格村委会辖区尤甚。洪水来自西部阿拉沟山区,在伊拉湖乡与博斯坦乡之间,有条泄洪道叫李毛康克,经过康喀村民委员会,对该区危害最大。 伊拉湖镇的土壤有4种类型:一类属戈壁土,分布在西部阿拉沟口至“台地”边38千米宽的地带;二类属底砂壤土和黄中壤土,分布在乡境中西部的“台地”;第三类属灌耕土,分布在乡的南北公路附近及向东至郭若村的范围,因有坎儿井水灌溉,成为历史上主要的农作区和生活区;第四类属潮土,分布在东边,原风线处。伊拉湖乡60年代以前泉水丰富,以泉水浇灌农田和放牧,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为原因,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泉水干涸,至年结束了用泉水和坎儿井水的历史,现在引用阿拉沟水和机井水维持生产。 伊拉湖,古称伊拉里、伊拉里克。“伊拉里克”系维吾尔语,意为有蛇的地方。清光绪三十年()时,将“里克”改为“湖”,此后称伊拉湖。 阿拉沟水补给泉多、水草丰富,伊拉湖先民们最早就是利用阿拉沟泉水及原始草场放牧,后开垦种地,人口逐渐发展起来。清道光十九年()以前,清政府在此设有驿站,在今库肉里买里村建城驻军。《西域图志》记有“伊拉里克在托克三以西,有城周一里许”。称此地为伊拉克城。光绪十二年(),伊拉里克为吐鲁番厅西乡的伊拉里庄,设乡约,有人口人。 民国2年(),为吐鲁番县辖的伊拉湖庄,设乡约。民国9年(),伊拉湖(包括博斯坦乡)有户、耕地亩。民国24年(),托克逊升格为县时,伊拉湖正式设乡。民国26年()7月,设立伊拉湖公安局派出所。民国32年(),为伊拉湖区,辖11个村。民国33年(),推行保甲制时,将伊拉湖分为南北两乡。现伊拉湖镇为第四区伊拉湖北乡;设7保(田玉坤坎村、衣热引木阿吉坎村、积德坎村、刘托乎地坎村、老吾坎村、五尔坎村、布尔碱坎村)。民国35年(),伊拉湖辖南乡、北乡、沙枣树村。民国37年2月(),伊拉湖南北两乡合并称伊拉湖乡,辖65保、34甲、户。 年3月,废除保甲制,成立伊拉湖区公署,下辖6个乡政府,有34个村、人口人。年7月,设伊拉湖区,辖6个乡、55个村:博孜尤勒滚乡,辖11个村;伯日布拉克乡,辖10个村;上湖乡,辖8个村;玉坤乡,辖8个村;呼加买提阿吉坎乡,辖8个村;苏尔坎乡,辖10个村。年,改为二区,辖6个乡。年,称二区,辖6个乡,有人。年,农业合作化时,称二区,辖6个乡,成立1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耕地亩。年,建成新高潮社、红旗社、团结社、花园社、红星社、胜利社等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年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成立前进人民公社,下辖8个大队。年,设9个大队、95个生产小队。年,设8个大队、92个生产队、1个农场(含3个小队)。年7月,调整行政区划,前进公社被分为前进、跃进两个公社,伊拉湖为前进公社,辖8个大队、2个场、站。年8月地名普查时,前进公社改称伊拉湖公社,辖8个大队,1个农科站。年10月撤社建乡,称伊拉湖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49个村民小组,耕地2.83万亩。年,辖8个村民委员会、51个自然村。 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伊拉湖乡撤乡建镇,年2月23日揭牌,正式称为伊拉湖镇。 伊拉湖镇下辖8个行政村,即康喀、伊拉湖、古勒巴格、郭若、依提帕克、安西、阿克塔格、布尔加依等8个村 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同比增长5.32%,其中第一产业万元,同比增长0.75%;第二产业完成万元,同比增长5.62%;第三产业万元,同比增长31.7%。人均纯收入.67元,增收.71元,同比增长9.2%。 伊拉湖镇特色产业---大棚油桃 修剪枣树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