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大鱼共读一周一本~领读特辑

本期编辑:wind

有一种书,对我来说叫做“补脑书”,《花的智慧》就属于这一类。因为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方面的大师,简单讲,就是擅长“神类比”。所以本次共读的重点其实就在于此,看看大师怎么从普通中看出不普通,从别的系统里寻求人类系统的类比。这是个文学眼光问题,也是个看待生活的眼光的问题。

共读第一天10.8

关键字:信息量大

在我看来,这本书“信息量”很大。

算来,我应该是第三次读这本书,第一次是默读,第二次我把它读出声来,录在了喜马拉雅里,这一次是第三次。昨天晚上,我自己听自己“读”书,虽然那个朗读的水平,怪异的节奏和发音,还有时不时勇敢地念错的字音……让我自己都受不了,但还是听的很来劲。

我不知道梅特林克有多少语言是刻意设计的,又有多少是兴之所至,但我好多次忍不住要停下想想。

比如第一章里:

“虽然有些植物处于尴尬境地,也难免遭遇不幸,但是其中却始终彰显智慧,独具匠心。”

这一段给全书定了一个调子,好像梅特林克在说,读者诸君,你们别小看那些植物,在读我的文章时,你们想想自己!

我认为,“花的智慧”这一篇的正确读法是,你应该不断地想到人的世界,虽然这种情况会少量的自然发生,但实际上,每一位读者应该主动进行类比。

“因为既要遵循依附于土壤这个规律,又要为了扩张的目的,植物在繁衍过程中需要比动物克服更大的困难”

我认为,人,是有“植物性”的,也是有“根”的,这就好像我们无法改变的出身,原生家庭,童年时的生长环境一样……

第二章何其精彩!

“植物最重要的器官是根部,也是营养器官,要紧紧抓住土壤。”

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心脏还是大脑?

人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最重要的供给营养的部分是什么?有人认为人生是线性过程,但有人认为人生是一个有机体,我支持后一种看法。如果后一种看法从成立——它本来就成立好不好——那么,供给人生营养的是什么呢?我确定童年是,确定我生长的环境是,我确定回忆是,哪怕只是对昨天一个小场景的回忆。

“植物本身只有一个目标:逃离依附地面的命运,摆脱沉重严峻的自然规律,解放自我,突破狭隘的空间……”

人可以有意识地改变环境,改变自我,但也因为这个意识,而常常糊涂,被思维的模糊性和无知所困。罗洛梅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依赖期,反抗期,平和期,创造期。在反抗期,他说人们都要经历“隔断心理脐带”的过程……这跟梅特林克说“逃离依附地面的命运何其相似!但难道不是有人就一直停留在依赖期,不是有人长久地停在反抗期,不是有人终身都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创造力?

虽然字很小,我还是勉强看了一部分大家的打卡

感觉很多人没有找到这一篇的钥匙。梅特林克真的在影射人——这一点我确定无疑,我想大家也能感觉到,但是,看不到大家对自我世界的自由联想。

举个例子吧:

《老人与海》大家都知道,大部分人应该都看过。我们换一个视角老人与海讲的就不是打鱼的事了。大海象征残酷而美丽的世界,鱼象征你热爱但又一心想占有的事物。老人去打鱼,其实是拼了老命的,他一路上赞美那条鱼的美丽和强壮,他最终赢了,但鱼却被鲨鱼吃掉,只剩一副骨架。这就是人生。这是一种解读法,正常的是另一种,就是个和命运抗争的故事,哪一个更好呢?象征手法是开放性的,它最大的优势就在没有标准答案,思考可以相对摆脱文字、思维惯性的束缚。

象征和比喻、拟人这样的修辞手法有本质的区别,象征是相对动态和系统的,比喻和拟人是局部的;象征是表达思想,比喻和拟人只是文学修辞,为了使文字生动有趣。

当然,我没研究过具体什么叫象征,我只是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肯定不够准确,大家可以去查一查。

我觉得阅读一定要讲节奏,哪怕只是一天以内的一个小时的阅读,也要有进有退,有止有行。阅读就像用作者提供的食材给自己做美食,有洗有切,有哗地下锅,一铲一铲的出锅,还有闻,和静静地摆在桌上。

领读老师要求:今天大家画一副人生的轨迹思维导图,要求按照树型,抹掉具体文字,只呈现结构和走向。

大家画了自己的人生树,回头再去看看真的树,感觉会很不一样的。

有个问题,如果我们有根,那它们是什么呢?它们曾以怎样的方式“帮助”过我们呢?

再给大家参考一下叔本华的《论教育》:

“谁要是检查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总要等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以后——有时是突如其来地——我们才能够正确或者清晰地认识许多很简单的事情及其关联”

大家不要勉强,实在不喜欢,读相关主题的书吧,比如,没读过《青鸟》的,可以读一下,还有,我推荐普利什文的散文,深的,可以读《物种起源》,还有三天,主题阅读也未尝不可。我个人反对不喜欢还读。

鉴于大家对这本书普遍反应有些不适应,我建议字书评定两个主题,一,就写这本书的读后感,二,“我怎么理解智慧这个词”,以此为方向,写点感性或者理性认识。

“果实味道甜美,飞鸟吃了它,同时也吞下了种子,种子却不能被鸟消化。鸟飞走了,不久排泄出了种子,它只是撕破了点儿皮,它远离母体植株,准备发芽生长。”

这让我想到了阅读。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完整的果实,里面包藏着种子,要种在适合它生长的读者心里,然后,慢慢发芽,生长。可是,什么是飞鸟呢?

共读第二天10.8

关键字:树

“你想必记得枝条在追求光明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的惊人努力和树木同威胁它们命运危险所进行的巧妙斗争。而我永远也忘不了普罗旺斯的一株百年橄榄树为我树立的英雄主义的杰出榜样,那是在苍莽美丽的狼谷,一个紫罗兰飘香的地方、它遍体鳞伤甚至因痉挛而变得僵硬的树干上,明显地记录着它一生艰苦奋斗的悲剧。是命运的主人——鸟儿或者风——将一粒树种带到这铁帘般的悬崖峭壁上。……”

所有植物里,我最喜欢的是树,我喜欢观察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人的一生。有的树,很早就发出了三条枝干,三条都不够结实,树冠也不够丰满。有的粗壮挺拔,主干一直长到很高才发出大的分支,有的不知什么原因,在某个时间节点做出了奇特的弯曲,像蛇的轨迹一样上升,有的被砍掉了向旁生长的枝干,留下很大的巴结。我常常觉得树就像站立着的人生地图。很多人难道不是很早就发端出多方面的智慧,但终无所成就?有人难道不是经历了曲折的命运遭际因而生命历程也有了特殊的造型?有的不是因为命运的打击而放弃了某种发展方向转而适应环境给定的新方向?夏天,树的枝叶繁茂,你看不出他所有的轨迹,就好像一个善于伪装的成人,但秋天来临,当它退去了所有的叶子,你就能清楚地看到它这一辈子究竟经历了些什么!你能看到它一直向上的努力以及风给它的形状,看到鸟窝,看到树洞,看到新的趋势……你是一颗怎样的树呢?高大吗?结实吗?婀娜吗?又发新枝了吗?

共读第三天10.9

关键字:菟丝子

菟丝子在我这里,被当地农民叫做“黄缠”,避之唯恐不及——都已经难以形容它的“魅力”。有一次我跟一个阿姨在地里,突然她就跑起来,伸手一把从地里的作物中抽一种黄色的丝,边抽还边念经:你这个鬼东西,赶紧消灭你,她把抽出来的黄缠扔到地头的荒地里,还用脚踩了半天才放心。回头跟我解释,这东西爬上什么,什么就再也不长,过不了多久,就被吸干了!这就是地里的恶魔……自然界真的什么都有。

共读第四天10.10

关键字:繁衍

今天始终在路上,停下车就打卡。其实路上听了自己读的花的智慧,开车适合听小说,不需要怎么动脑子,听这个不行,一超车就忘了前面听啥了。中间有一段,我使劲地超一辆来着后雾灯的破车,右边老是有大车突突地爬,听的啥全忘了。会不会有参与者不喜欢把花的受粉过程比成雌蕊和雄蕊的恋爱呢?我又想起,性爱的快乐,本身是为了繁衍,但不以繁衍为目的的性爱呢?这在植物界存在吗?在动物界除了人以外的范围内存在吗?我在想,过度的性爱,也许是因为没有创造力的缘故吧,我们不需要去打猎,不需要躲避大型动物的追杀,上班的路上没有悬崖峭壁,所以,我们有余力去享受不以繁衍为目的的性。

共读第五天10.11

勇气

要去参加吉他沙龙。上班时间,不断有人来找我,借书,聊天,欢送,剩下的一点时间我用来写了一点写作群的作业。最后最后,读了两章花的智慧。难道,这本书不值得慢慢地读吗?我自己知道它对我的价值。今天读的部分,我在想异花受粉和自花受粉的事。我想的是,人只靠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世界是不够的,他还要走出去,去找那值得倾听的人。有人把艺术创作的体验与性体验做类比,抛开所有色情的想象,我觉得创造的确有这种类似性,但通常,创作者都是雌蕊,是经过精心设计并且准备好诸多特殊条件的受体。有点歪了,太着急了……

共读第六天10.12

关键字:异花授粉和和自花授粉

要去参加吉他沙龙。上班时间,不断有人来找我,借书,聊天,欢送,剩下的一点时间我用来写了一点写作群的作业。最后最后,读了两章花的智慧。难道,这本书不值得慢慢地读吗?我自己知道它对我的价值。今天读的部分,我在想异花受粉和自花受粉的事。我想的是,人只靠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世界是不够的,他还要走出去,去找那值得倾听的人。有人把艺术创作的体验与性体验做类比,抛开所有色情的想象,我觉得创造的确有这种类似性,但通常,创作者都是雌蕊,是经过精心设计并且准备好诸多特殊条件的受体。有点歪了,太着急了……

共读第七天10.13

关键字:写书评

“蜜蜂刚一离去,具有弹性的主轴又恢复原来的状态,做好一切准备,待新的客人到来时故伎重演。”

知识究竟是怎么钻进人脑袋里去的呢?在我们的大脑里,也有一些巧妙的装置,在吸引传递者,并且当他离开时自动关闭吧?在学校里,除了老师要他们学而他们能记住的那些知识以外,小学生都学会了什么?他们接收信息的开关的机制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这一次,我也像小学生拿到难以动笔的作文题目一样,开始发愁字数的问题。字呀,怎么写呢?今天什么也不想写,只想趁最后的独处时光,赶紧想想手头的一些事。可是却要写这个。老梅,我对不起你呀!早上,救急地看了十几页“蜜蜂”的部分,越看越喜欢。于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搜了一下这套丛书里还有哪些作家的散文,结果发现有人在卖整套的,勇敢出手,50本元,想象着到货后摆在书架上的恢弘场面,想象着自己跟人介绍:“全世界的散文,看这些就差不多了,”——真的吗?我觉得这套书还是值得的,毕竟就是通过它我认识了里尔克呀。我必须得承认,这本书究竟怎么读,我自己也是随着性子来的,所以,领读——根本谈不上,当时选这本,完全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有重读的必要,而且书里讲的内容也有新意。可是没想到,这次共读的很多参与者对这本书怎么也融不进去。国外的散文,我还有一本“启蒙”读物,是一册,里面有很多名家,而且,还有不少算不上散文的文章。比如萧伯纳写的《贝多芬百年祭》,达芬奇的《笔记》节选,一位美国记者采访笔录《工作》,列那尔的几篇,纪伯伦的……基本上每一篇我都看过,个别几篇,我甚至抄在信里寄给朋友看。里面有一个叫普里什文的前苏联作家,写的文跟老梅有点类似,都是通过自然界来类比人类。但普里什文写的比较好懂,形容词少,往往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梅呢,写的有点自言自语。可正是普里什文的铺垫,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老梅。一个戏剧家,养了20年蜜蜂,写了很棒的蜜蜂的秘密给世人,还写了蜜蜂经常光顾的花。这个顺序可能才是老梅想谈花的原因吧。其实他更







































北京治疗白癜风口碑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口碑最好的医院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