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河南大枣哥西域仙果沙漠治沙”系列报道之二: 沙漠种大枣治沙又致富 经过6个小时的飞行,16日下午17时飞机终于抵达和田机场,出了机场,就见大枣哥张建军总经理已迎候。寒暄之后我们一同上车去入住的酒店。因为明天一早有一批企业家来基地考察,今晚就住在和田明日一起随行。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南邻西藏北部的昆仑山,东西北三面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所以从阿克苏到和田的飞机上往下看,一路都是灰蒙蒙的沙漠,不见一处村庄和建筑。 17日早上9点30分,一行30余人吃过早餐乘坐大巴车前往大枣哥的基地考察。这边的时差比河南晚些,9点天才萌萌亮,人们10点才上班。 和田盛产两大特产和田玉和大枣,世界有名。大枣哥的基地在和田市北部沙漠地带,左右两边玉龙喀什河与墨玉河交汇,水资源丰富,地下五六米就是水,无怪乎在基地就能看到沙漠里很多芦苇。 到基地一下车,看到五年的枣树上结满了一串串红彤彤的大枣,前来考察的企业家们格外兴奋,对着鸡蛋大小的枣拍照留念,摘下来就吃,惊呼不已,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枣子。这里的枣子不仅大都成串。葡萄串,羊肉串,大枣串,是新疆有名的“三大串”。 据大枣哥张建军总经理介绍,十年前,他和哥哥张国祥从河南新郑来到这里拿下了10万亩沙漠,投入上亿元如今才开垦出2万亩绿地,十年来,经过年年反复与沙漠斗争,种下的小枣苗终于已经结出硕果,看到了希望。 “只要能结出果子,就能卖到钱,日子会慢慢好起来,当地百姓就会富起来。”大枣哥张建军说。 地里采摘大枣的工人都是当地维族群众,手快的人一天能拾到近50筐,一筐4快钱,一天就是元。 现在每天大型推土机不停推沙平地,最多的时候一天加油费就是30万。现在,大项目拆分后,有了大家的支持压力就小了。 基地除了种大枣,还有黑枸杞、红枸杞,最近,和田市政府又补贴建立座温室大棚,修了直达基地的柏油路。 “政府的支持越大,我们的信心越足,改造沙漠的面积就越大,脱贫致富的路上我们信心满满!”大枣哥张建军坚定的说。 六年的枣树硕果累累。 枣子在树上都晒干了,一棍子打下来枣子全落在地上,工人捡拾。 六年的果树。 装车外运。 五年的大枣树。 大枣哥为考察团的企业家介绍大枣生长情况。 进入基地,拿着榔头的保安在此值守安全。 企业家租的一亩三分地,都有名字。这些都是一年的小枣树。 采摘黑枸杞。 三年的枣树。 一年的酸枣树,经过嫁接才能长成大枣。 企业家们在沙漠里玩的真嗨。 正在建设的别墅。 吃西瓜比赛。 沙漠里的防风林。 大型推土机推沙。 推土机在推平沙堆。 一根根的电线杆都架到沙漠深处。 大枣哥在查看防风林。 作者介绍:杨正华《人民日报》人民图片资深摄影师、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搜索摄影记者、《豫东人》期刊摄影部主任、中原古道研究会副会长、遇见手艺创始人。河南省住建厅建设文化协会古建筑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周口市青年摄影家协会理事,淮阳县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杨氏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宣传部长。 荣获8年度河南省委省政府好新闻特别奖;年第30届河南省新闻奖;路透社年度30佳新闻图片;中国日报年度最佳新闻图片。 多年来,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大公报》、《文汇报》、《华侨报》、《太阳报》、《中央日报》、《旺报》、《中国日报美国版》、《世界日报》(美国、泰国、菲律宾版)、德国《西北日报》、《联合早报》、美国《侨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菲律宾《菲律宾商报》、《星岛日报》(澳州、英国、美国、加拿大版)、澳州《大洋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及中新社、中新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新民网、中青网、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主流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发表新闻稿件近余条\幅。 其中,作品《沙漠种大枣致富又治沙》、《郑州馒头店摞33层蒸笼当街蒸馍》、《郑州“小裤衩”楼引围观》、《河南发现侵华日军建火车站》、《河南楚长城墙坍塌严重》、《黄河滩现抗战碉堡群》、《郑州新生军训头顶矿泉水瓶练军姿》、《河南老人手工打造山寨“直升机”要载母亲游天下》、《郑州街头现“防霾神器”雾炮车》、《河南百岁老艺人坚守皮影戏忧人亡艺绝》、《郑州鸵鸟搬家》、《俺村的流动电影院》等稿件被大量采用和转载,在国内外起到很好的社会反响。 关于中原乡旅 “中原乡旅”为中原乡村旅游网的官方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治白癜风好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