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说新疆兵团—歌 作者:陈新元(图片由作者提供) “歌言志,诗咏言”,中国人唱歌的历史太久远了,诗词是唱出来的。上古时“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阙”,春秋时《诗经》记载的歌词传承至今,现代青年婚礼祝词“携子之手,与子偕老”来自于此。千古江山,英雄常在,慷慨悲歌处。荆轲刺秦,霸王别姬,刘邦归里,曹操观海,文山就义,都留下流传千古的精美词章。更不必说唐诗宋词,歌咏巅峰。“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国际歌》在全世界掀起巨大的革命风暴,“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列宁曾说,一个外国人来到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但他听到《国际歌》熟悉的旋律就立刻找到了自己的同志。在中国近代史上,无数革命先烈是唱着《国际歌》慷慨就义的。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坚强勇敢反抗侵略的精神成为不朽的国歌。从《诗经》到《义勇军进行曲》是一曲绵延两千多年气势恢宏风云激荡的交响乐,其中西域屯垦到共和国屯垦戍边的历史,就是这个交响乐的一个声部,一曲爱国主义正气歌。中华民族西域经营史开端于西汉。公元前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华民族向西拓展的伟大通道。前年,汉朝在西域屯垦。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标志了中原王朝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史记》《汉书》记载了一系列英雄豪杰:卫青、李广、霍去病、窦固、班超等,《汉书武帝纪》载:“太和四年初,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首级,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这首歌是古西域最早的胜利之师的凯旋曲。古西域屯垦戍边正气歌的高潮是唐朝。唐朝在西域设著名的“安西四镇”,在天山南部大力推行屯垦,保证了丝路通畅,商业繁荣。唐朝的影响远达欧洲,今天欧洲人称华人为“唐人”。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激发了唐文化的极大活力。唐诗中的边塞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王瀚,王昌齢,李益,李白等著名诗人都写了流传千古的边塞诗;最著名的是岑参,在西域战斗19年,上马征战,下马赋诗,创造了边塞诗的辉煌篇章。尤其是龟兹乐和佛教音乐传入,使大唐音乐艺术焕然一新,朝气蓬勃。唐太宗根据《龟兹乐》创作《破阵乐》,作为战斗凯旋曲。唐太宗甚至亲自执锤击鼓演奏《破阵乐》,那种激情豪迈,那种四海一家的胸襟,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永远是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清朝是古西域屯垦正气歌的尾声。清康熙,雍正,乾隆与准噶尔汗国征战七十余年,终于在乾隆时代收复西域,设伊犁将军,行使国家主权。清朝大力推行屯垦,重点是北疆。乾隆撰写了著名的《格登碑》,写了一系列歌颂收复西域征战的诗歌。土尔扈特部东归受到乾隆的高度评价,特命著名大学者纪昀赋诗记载这一爱国壮举。清朝后期逐渐走向衰败,但是,面临外敌入侵也有衰败中的奋起抗争。左宗棠击败阿古伯侵略者,再次收复新疆,留下千古绝唱“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新中国创造了两千多年来古西域屯垦戍边事业的新的辉煌;新疆兵团承担的屯垦戍边使命,是两千多年古西域屯垦事业的光荣延续。兵团人唱响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正气歌,主旋律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我们用兵团人的歌把共和国屯垦戍边的历史瞬间组合起来:年,纪念进疆女兵六十年聚会时,一批白发皤然的老奶奶,齐唱年进军新疆时的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年冬,穿越“死亡之海”解放和田的老战士,五十多年后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黄军装,第一次走出大漠来到石河子,向王震铜像行军礼并合唱:“走走走,跟着毛泽东走……”;一位第二十二兵团的黄埔军人,临终之前叫孙儿把他一生最喜欢唱的歌录音,有《大刀进行曲》《戈壁滩上盖花园》;一位三五九旅老战士给我展示他的珍贵宝藏,一本陈迹斑驳的笔记本,翻开是进疆后学会的歌词;还有,农一师的前身是著名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年阿拉尔电视台建成后,发动群众投票选定开播曲,几乎所有投票者选择《南泥湾》,因为南泥湾精神鼓励着兵团人把万古荒原变成了“处处是江南”的绿洲……再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一诗一词为证:“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子,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望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胡杨。”一些老干部回忆说,如果不是南泥湾精神和部队铁的纪律,没有人能在那种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更不用说开荒生产了。共产党代表的先进文化起了巨大的鼓励作用。音乐艺术是先进文化最大众化最朴实的表现形式。唱着《戈壁滩上盖花园》,战士拉开军垦第一犁;唱着《新疆好》,战士们在露天举行集体婚礼地窝子当新房;唱着《志愿军战歌》,战士们在万古荒原创造了一个个开荒造田的惊人记录……。年4月,毛泽东在《关于西藏工作的指示》中说:“我王震部入疆,尚且首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现在他们已经站稳脚跟,取得了少数民族的热烈拥护。”年至“文革”前的十二年,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兵团开展“五兵”活动即“兵演兵,兵唱兵,兵写兵,兵画兵,兵舞兵”,文化艺术生机勃勃,成果辉煌。其一,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兵团成立了京剧、豫剧、秦腔、歌舞、话剧、杂技等十个艺术团体,各献其艺,争芳斗艳,生气勃勃。加之各师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兵团处处洋溢着浓烈的文化气氛,处处体现了兵团领导张仲瀚的“建设文化兵团”的战略思想。其二,名家荟萃,名剧叠出,明星灿烂,名气远播。几乎每个剧种都有在全国有名气的演员,每个剧种在全国的各次重大文艺会演中都获奖项,每个剧种都推出“高、难、新”的剧作。当时有人评价兵团的文化艺术水平“全国领先、西北第一”。其三,兵团文化产生了巨大感召力凝聚力。年,兵团党委派“一员一片”到上海动员青年支边。一员既政治委员张仲瀚,一片既艺术纪录片《军垦战歌》。许多上海青年就是听了张政委的动员报告,看了《军垦战歌》,立即报名进疆。有的因身体单薄没有被批准的女青年,写血书誓言进疆。至年,有9.7万上海支青进疆,汇入兵团屯垦戍边的队伍,最小年龄15岁。今天,当年的风华少年已成白发老年,聚会时仍然怀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然激情澎湃地唱《边疆处处赛江南》《送你一束沙枣花》。 年是兵团成立六十周年,兵团举行了“团歌大赛”。天山南北,垦区绿洲,百万兵团人唱响团歌。位于霍尔果斯口岸边境的62团,是年“伊塔事件”后,兵团运输处紧急抽调名职工,赶赴边境组建的团场。职工们从条件好的城市来到荒凉而充满危机的边境,看到团部所在地就是老霍城县镇。年被沙俄毁坏的“伊犁九城”之一,为国守边,洗雪国恨的豪壮感油然而生。该团团歌唱道“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啊!我是哨兵,家是哨所……”经过40多年艰苦奋斗,兵团已建成58个边境农场,从阿尔泰山到西天山,沿边境线公里,形成纵深10一30公里的边境农场带,成为坚强的国防屏障。也就在这一年,第四师新建市征集市名,各族群众一致推荐“可克达拉”,因为这里是世界名曲《草原之夜》诞生的地方。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靠的是一个经济,一个文化。而文化艺术是精神的载体,音乐是超越民族,宗教,国家,超越时空的艺术形式。以爱国主义为灵魂,以屯垦戍边为载体的西域正气歌唱了两千多年,兵团人唱出了最强音: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唱着《戈壁滩上盖花园》万顷黄沙绿起来,我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屯垦戍边壮起来! 作者简介陈平,网名陈新元,新元。年元旦生于喀什伽师县,父亲为国民党四十二师骑兵团连长,参加九二五起义。本人年参加工作,在农一师,三师工作33年。当农工,测工,教师,新闻干事,宣传处长,文联主席等。发表新闻,文学作品五十余万字。年调兵团史志办处长,兵团民协主席。参与多部师,团志,老干回忆录审读工作。年退休。曾参与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奠基西部》巜兵出南泥湾》巜王恩茂》等策划,接受采访工作。现居乌市。个人专著散文集《走过喀什》兵团史专著《拓荒者》,纪实文学《大漠足音》《昆仑岁月》等。 年11月19日 投稿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