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相传是为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的。南方人过端午更多的是吃粽子,赛龙舟、炒面线等。而我们青海话更多的是把端午节叫“过当午”,也有着本地独特的节庆民俗。 青海虽然地处西北,但在端午节也有制作香包、拴“锁儿”(用五种颜色的绳子捻成长长的细绳缠在手腕处,以示吉祥如意)、唱花儿、拌凉面、烙韭合、包粽子等习惯。大概从农历五月初三开始,人们就已经为端午节开始忙碌了。 “枣花开着山坡上,杨柳枝插在了门上,韭合儿烙上肉煮上,二细的凉面哈拌上,蒜苗儿辣子都放上,水红的香醋哈调上,老虎的荷包蹲肩上,花丝线缠绕在腕上,八宝粽子里糖放上,不甜了蜂蜜哈沾上,亲朋好友都请上,开心地把端午节过上……”一首优美的花儿,将青海人过端午节的场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韭菜盒 薄薄的皮,香香的馅儿,那是属于妈妈的味道。 煮鸡蛋 除了韭菜盒子之外,鸡蛋一定是与之相匹配的。 插杨柳枝或沙枣花儿 古人认为端午(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在门上悬杨柳也是此意。青海人过端午,沙枣花也是最受欢迎的东西之一,在家里插上一束沙枣花,推门而入的那一刻,一阵清香袭来,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戴锁儿线 每当到了端午,青海人都会系“锁儿”线(用彩色丝线系在脖子、手腕和脚腕)。锁儿线,有的地方也叫“锁儿”。这锁儿线,要一直戴到农历六月初六,再把手腕上的锁儿线剪下来,丢在水里,让它带着这一年里所有的疾病和灾难,漂得远远的。小时候都是奶奶妈妈或姥姥给我们用花线搓,也有臭美的女生早早的自己学会用各种材料编织,而现在大街上卖的更多是现成的。 戴香包 端午节青海人都习惯回娘家,而这天的小朋友们也是打扮得格外漂亮去姥姥家,孩子们穿上新衣新鞋,除了手腕脚腕带锁儿线,背上或者胸前还会戴上一个大香包,这些香包一般都是自己的奶奶和姥姥或者是村儿里针线活比较好的老人给做的,端午节戴一天,大人们就会好好收藏起来,也有些小女孩会把小香包绑在自己的小辫上,或者是书包上。比起来以前的孩子,现在的孩子过节日的氛围已经远远比不上我们小时候了。 吃凉面 端午节青海人必吃凉面,这个季节自家院子里的韭菜,小菜,水萝卜都长得很好了,呛上艳艳的油泼辣子,配上呛好的韭菜抹,配上凉拌小菜、萝卜、黄瓜,真是一份非常爽口美妙的味觉享受啊。 凉拌小萝卜 吃凉粉青海人端午节必吃凉粉,一般都不是买现成做好的那种,而是家里妈妈和奶奶们用上好的洋芋粉自己做成的,看着制作工艺很简单,可是自己做起来还是比较费劲,但胜在那份家人们用心搅拌而成的亲情。 在端午节这一天,青海人还喜欢跑到郊外去玩耍,俗称“浪河滩”。尤其是男人们,更喜欢到绿草青青、山花烂漫的河滩上去野炊。于是,几个人商量好,你拿一碗面粉,我拿一瓶清油,他拿几个鸡蛋、一把香菜……来到野外,捡起石头垒好三石一顶的简易锅灶,舀起河里清澈的河水,和面的和面,烧火的烧火,不一会儿,一顿香喷喷的面片就做好了。有人采来一把野沙葱,用河水洗干净,再用饭勺烧点清油炝一炝,趁热倒进面片锅里,只听“嗤”的一声响,一股热气散开,浓烈的香味四散…… 吃过面片,男人们席地而坐,拿出自己带的青稞酒,开始划拳喝酒,一时间笑语喧哗、喊声雷动。喝醉后,就躺在草坡上,看天上洁白的流云,听耳边河水的吟唱……青海人的端午节,除了留在舌尖上的美味,还有带给人心灵上温暖的抚慰。 端午节希望你也回到父母的身边,去过过咱们青海人的端午节,体验一下咱青海人独特的端午风俗,把美好的习俗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 欢迎写下留言评论,请点赞支持舌尖上的青海 精彩文章推荐: 《百年清真寺下的市井生活--西宁》 《青海人吃饭10大讲究,让你长见识!》 《凉面这样做,保你胃口大开》 《一个台湾人眼里的“西宁美食”》 亦坤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