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的连队职工,又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兵团人诚实守信的精神,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就是八连职工党员张焕成。 张焕成是一个黑黑瘦瘦很腼腆的人,年,他从河南扶沟老家来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一师七团。那时的塔里木人,住的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土坯房,房子采光很差,进门就得开灯。冬天、春天,我们吃的是入冬前储藏在地窖里的大白菜、萝卜、土豆以及自家腌制的咸菜,只有到了6月才能吃上自家菜地种的辣子、茄子和西红柿等蔬菜。喝的是涝坝水和压井水,既涩又咸。通往团部的“搓板路”,遇上雨天就成了稀糊糊,不能行车走人。 刚来时是5月,记得一天夜里,我被一种醉人的香气熏醒了,爬起来朝着窗外使劲嗅了嗅,真香呀,难道在这沙漠中还生长着奇花异草?第二天天刚放亮,我就循着醉人的芳香奔去。原来,芳香是从很不起眼的一种名叫沙枣树的植物上飘来的。这种树在塔里木随处可见,渠边、路边、地头……但想不到的是,它那金灿灿的小花朵竟散发出如此迷人的香味。 “这树喝的是苦涩的水,扎根的是盐碱地,开放的却是金灿灿的花,结的是亮丽、绵软像玛瑙似的果子。”在塔里木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职工这样评价沙枣树。这与那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牛不是一样可敬吗?从此,他喜欢上了塔里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决心与妻子在团场安了家,那时种棉花很是辛苦,既要人工抠洞、封土,还要人工定苗,每次打埂、拔埂,手上都会磨出一串串水泡,疼得直钻心。打起了退堂鼓,准备回老家。一位老军垦对我说:“沙枣花的性格,就是拓荒者的性格,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只要有一点点希望,就要把生命中最美的东西奉献出来。团场的孩子,就是从小嗅着醉人的沙枣花、吃着沙枣果长大的。他们的骨子里甚至都散发着这种芳香。”听了这话我暗自下定决心:我也要做一束不起眼、但芳香无比的沙枣花,为团场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效益的提高,团场每年都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小而黑的房子被宽大亮堂的砖瓦房取代,家家户户都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团场建起了设施大棚,冬天和春天,职工群众也能吃上过去只有在夏天才能吃到的水果、蔬菜了;机关办公大楼、学校教学楼、连队办公楼、俱乐部等拔地而起,职工们坐在宽敞亮堂的俱乐部里开会、学习、唱歌、跳舞很是遐意;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取代了“搓板路”,“连连通”公路铺到了职工家门口;加压滴灌取代了人工打埂灌水,既方便又快捷;上网购物也不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 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3月,参加了工作,承包了一份棉花地。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耐得平淡、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准则,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了端正的工作态度,严守工作纪律,树立了不骄不躁、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做到了“眼勤、嘴勤、手勤、腿勤”,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地开展工作。同时,能够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坚持做到了不利于单位形象的事不做,不利于单位形象的话不说,积极维护单位的良好形象。 从年开始,他和妻子合计,将别人不敢承包的#号地,几年来,我和妻子投入了无数的汗水和精力,终于将这亩次生盐碱地改良成为高产田,自己的家庭收入逐年增加,连续几年下来他的经营收入都在连队排名靠前。 张焕成一直坚信,在团场只要勤劳肯干,抓住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好自己的长处,就一定能创造出富裕的生活。 “你瞧瞧人家老张,啥时候闲过?”6月12日,八连几位职工议论道。这个职工们嘴里谈论的老张,本名叫。虽然他今年只有50岁,却有着20年的党龄。他的好口碑在一连职工心目中赢得了“最美党员”的赞誉。 最忙碌 农忙时节,6时下地,11时从地里回家,这是张焕成多年养成的习惯。6月11日,天色微亮,连队职工大都还在睡梦中,张焕成就早早来到地里,给自己承包的90亩棉花滴水。 看到他在地里滴水、拔草……每天起早贪黑忙得灰头土脸,有职工开玩笑说:“老张,你是咱连队最忙碌的职工了,你看你每年都能挣七八万元,这点活儿,雇几个人干不就完了?自己干,多累啊!抠门儿。”“我长了一双干活的手,不干活能行?再说了,活都让别人干完了,我干嘛去?吃苦耐劳的传统咱党员不能丢啊!”张焕成笑着回答道。 忙完地里的活,张焕成还闲不住,他又找到八连党支部副书记邵军主动请缨:“书记,我想给连里的绿化带锄草浇水,你看咋样?我一分钱都不要!” 为此,不少职工笑他傻。可张焕成不但没有生气,反倒一边干活,一边教育大家要护林爱林,爱护连队的环境。说来也怪,如今,连队职工中乱倒垃圾的人比以前少多了。 最热心 “我说,老杜,这几天我给你打了几次药,你给我元油钱就行了。在地头上,张焕成对连队困难职工杜全清说。“你说啥?不行,不行!我不能每次都亏欠你。老张,这次应该是元啊。”“再别说了,老马,我只收元!” 原来,早在几年前,杜全青承包土地连年亏损,家中孩子多,负担重,生活一直拮据。每年到了春播的时候,除了自家的三轮蹦蹦车,就没别的交通工具,杜全青更为雇人干活的事伤脑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焕成主动和杜全青结成了帮扶对子。 4月5日至9日,连续5天,张焕成5时起床,为杜全青装卸肥料。中午休息时,张焕成就在林带边的草地上眯一会儿,然后帮杜全青跟播种机。午饭,就是一瓶矿泉水和两块馕饼。 杜全青说,这些年,张焕成主动为他拉肥,只要油钱不收运费,光运费一项就为他节省了几千元的开支。 时间一天天过去,渐渐地,“有困难找老张”成了一连职工的口头禅。 最自信 年5月18日,一场罕见的冰雹让八连的三千余亩棉花受灾惨重,张焕成的承包地也未能幸免。望着被冰雹的棉苗,他的妻子姚兰花双腿一软,蹲在地上放声大哭:“天哪,这可咋办呀!” “唉,昨天还是一片绿,今天就全完了!”张焕成眉头紧皱,仰天长叹! 受灾后的第二天,有些职工去师里上访,有人劝他一起去,不料张焕成却说:“不能一有问题就找领导,这是自然灾害造成的,马上抗灾自救才是挽回损失的好办法。” 张焕成开始补种玉米,下地补种,过路人摇着头问他:“苗都死光了,你还在干吗?一根筋呀!” 那几天,少数职工参与上访,张焕成却埋头苦干,把补种的活儿干完了。他也因此成为全连抗灾自救第一人。看到张焕成这么自信,在家的职工们也开始及时补种,与农时“赛跑”。 几天后,在职工的承包地里,一棵棵娇嫩的玉米苗破土而出。之后便是锄草、封土、加强水肥调控,保花保果,防治病虫害……在团场、连队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通过精心管理,年年底,张焕成种植的玉米青储单产突破六吨,纯收入达2万元。 连队党支部召开职工大会,对他进行表彰。张焕成的事迹在全团职工中传开了,他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连年来,张焕成多次被团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诚信职工”“团级和谐小康家庭”“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编辑:幸国良审稿:李陇娟) 中科医院白癜风能治好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