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节,青海人一般称“端阳节”、“五月当五”。“当”为“端”的音讹。证之《初学记》,属魏晋以前的古俗。 端午节 插艾叶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在门上悬艾叶、杨柳。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拌凉面 油津津的干干的面条上浇满了油泼辣子、调了水的蒜泥、调上点韭辣儿,拌上盐、味精、酱油和少不了的醋。那才是正宗的“青海味儿”。 烙韭盒 韭菜盒子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羊肉和韭菜烙,把羊肉切成肉末,和韭菜拌在一起做馅,烙出来的盒子就叫羊肉韭盒。如果没有羊肉,就用鸡蛋和韭菜烙,就叫鸡蛋韭盒。 吃地软儿包子 青海人过端午节还喜欢蒸一种包子,就是地软儿包子。地软儿又叫地皮菜,是生长在山中的一种野生菌类。只要下过一场雪,山里的地软儿就会膨胀起来。有经验的农村妇女,就会提着篮子,到山上捡拾地软儿。只要有耐心,一天便可拾满满一篮子。地软儿拾回来后,放在阴凉处,自然风干。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妇女们便拿出这些地软儿,重新泡发,清洗干净。配上肉末、粉条和少许韭菜,蒸出来的包子就叫地软儿包子。 戴香包 戴香包是青海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但如今会做传统手工香包的人越来越少。端午节前,走街串巷、手持香包架的老艺人,香气袭人的香包给商业气息浓郁的端午节市场,注入一股暖人的乡土气息。 戴锁儿线 每当到了端午,青海人都会系“锁儿”线(用彩色丝线系在脖子、手腕和脚腕)。锁儿线,有的地方叫“锁儿”。这锁儿线,要一直戴到农历六月初六,再把手腕上的锁儿线剪下来,丢在水里,让它带着这一年里所有的疾病和灾难,漂得远远的。 插沙枣花 每当端午节时,沙枣花是最受欢迎的东西。在家里插上一束沙枣花,推门而入的那一刻,一阵清香袭来,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吃甜醅子 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端午小长假,祝大家吃的开心,玩的开心哦~ 摘自西宁晚报 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 北京儿童白癜风医院引起白癜风原因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