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散文(3):沙 枣&nbs
《伊犁老故事》(40) 本平台在4月底,登载了东北师大党委副书记王延的纪实散文《春到伊犁》和《西天山深处那朵静静盛开的雪莲》,表现了他深深的伊犁情结。本篇作者通过对沙枣的情思和引种,赞扬了一代代中国青年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崇高情怀。 ——编者 潘景芳摄影 沙枣,学名桂香柳、银柳,灰褐色的树干像果树,初长时圆形发白的树叶像杨树,长大后细长的叶子像柳树,常常生长于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西北地区非常普遍,近年东北也有栽种。 沙枣有美女一样的身姿,婆娑妩媚,又有坚忍无比的性格。沙枣四月开始返青,枝干看上去充盈饱满,用手弹一下会发出咚咚咚的沉闷回响。五月下旬,一串串小米粒一样的四瓣黄色小花缀满枝头,散发出阵阵甜香,在骄阳下是一股股香甜的热浪,在夜色中则是一阵阵彻骨的幽香。这时不禁使人想起著名诗句:沙枣花开千里香。耳畔油然响起一首名曲《送你一束沙枣花》。 我与沙枣结缘,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初见而不识。为了校园绿化寻找好的垂柳品种,大家在河坝上,在兄弟院校校园中,在公园里,到处奔走。 一天早晨,我在南湖公园环湖路三号船台对面发现一棵“好垂柳”,弯曲褶皱的黑褐色树干,苍劲有力,树影婆娑,像一团白色的雾,有的枝条眼看就要垂到了地面。把大家找来鉴定,左看右看感觉这树好是好,但不太像垂柳。她究竟是什么树呢? 年的8月,我去西北开会途经敦煌,出租车在土路上颠簸,好像骑在马背上,透过烟尘看到路基下弯七裂八的一排排小树,感到好奇,随口一问才知道竟是传说中的沙枣。 我喜出望外,连忙叫停车子,跳下路基,奔到沙枣树前,前后左右反复打量,摸了又摸,终于见到文学作品中令人神往的艺术形象的真面目了。沙枣啊,你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你有太多的深邃内涵,怎能让我不动情!激动之余,猛然回想,南湖3号船台边上那树,不就是沙枣吗! 说起与沙枣的缘分,没想到的是除了文化情结外,我还曾亲身与之朝夕相处。按照教育部援疆计划,从年开始,东北师大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师院。对口支援12年来硕果累累,万里送课支教,为伊犁师院培养了大批的硕士和博士。读研的骨干教师学成返回后就像沙枣扎根泥土一样,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维护民族团结,默默奉献,吐露芳香。 年8月,我作为国家第五批援疆干部进疆工作,每天跟各民族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在一起,结下了深情厚谊,可谓“三年援疆路,终生新疆情”。 学院校园里有沙枣,伊犁河两岸有沙枣,伊宁市田间地头、公路边、河滩上随处都能见到沙枣,沙枣坚韧向上、平凡朴实,犹如新疆各族人民。沙枣和胡杨、梭梭、红柳,并称为沙漠君子,文化象征意义极为典型。 我一直就想在休假时,乘坐飞机把沙枣托运回长春一些,栽种到东师校园中。这个想法得到师院后勤处长的理解和支持,但终因路途遥远而没能实现。 年9月,我从新疆返回学校工作,难以忘却沙枣的身姿与意象,同时又发现我校西北的生源越来越多,为增添校园多元文化元素,心里一直惦记着沙枣。清晨锻炼身体,疾步走在伊通河边,我惊奇发现:在河边绿茵茵的草地上有一种树,像雾凇一般挺立,在微风吹拂中长袖起舞,这不就是沙枣吗?! 我请相关的同志前来察看,取得共识后立刻联系、引种到生命广场、二舍门前和南园小区。现在,我终于心想事成,沙枣花开,满园甜香。从树前走过,芳香沁人心脾,从地面一直透过拉开的窗户香到教学楼上。走在沙枣旁的学生,不时拔开灰白色的枝条,凑到香气醉人的黄花前,久久不愿意离去。 每当沙枣花开、香飘校园的季节,也是学生毕业离别的时刻。年轻人穿着各式学位服,黑色的、蓝色的、红色的,穿行在绿色的校园中,犹如翩翩起舞的彩蝶。青春学子心底清澈,内心充满理想和激情,脸上荡漾着灿烂阳光。毕业的季节,也泛着离别淡淡的忧伤。图书馆广场上,树起了四块红蓝色“放飞希望,点赞东师”。 届毕业生临别寄语墙,上面写满了各种各样、密密麻麻的留言,有留恋,有伤感,有诙谐,更多的还是祝愿。“璀璨的梦,献给青春”,“散落天涯永不忘”,“依依天涯路,山高水长时”,让我激动。“春树暮云,浩歌来芳。再见经年,莫失莫忘”,“不论经历了什么,带着感恩的心离开”,让我感动。“我爱我的大东师”,“我替你们,好好照看东师”,令我忍俊不已。 透过那些顽皮的话语,我能感受到一颗颗真诚而炽烈跳动的心。“我要去闯一闯,万一成功了呢?”这位同学,你肯定会成功。所谓成功,就是平凡中见伟大,从东北师大走出去的成千上万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工作者,这就是成功。 毕业合影,各学院都制作了最能代表自己的服饰,留下青春倩影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片片欢声笑语。学生们激情地抛起学位帽,放飞理想,寄托希望,在蓝天下此起彼伏,黑色、蓝色的像飞翔的鸟,红色的像跳动的火焰。同学们,母校用一双深沉的眼睛为你们送行,时刻祝福你们,为你们的健康平安而欣慰,为你们的每一次成功而鼓掌! 沙枣,从不挑剔环境,扎根泥土,在任何艰难困苦的边边角角都能绽放生机。沙枣啊,你多么像具有“三实”品格的东北师大学子,作风朴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校毕业生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毫不含糊,很多人坚决要求奔赴新疆,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坐上大卡车,带着大红花,远方的青年人,塔里木来安家。来吧,来吧!年轻的朋友,亲爱的同志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给你一束沙枣花。” 那时火车刚刚通到哈密,下了火车还要坐上敞篷卡车走上三天才能到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再去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的同学,还要坐上半个月的卡车,才到达目的地。校友们看到南疆顽强乐观、生生不息的沙枣,感慨万千。回忆起当年志愿进疆四十多年的艰苦历程,无怨无悔、欣慰自豪。 太阳升起来了,阳光普照大地,校园一片绿意葱茏。学生二舍和师训大楼前,在绿树掩映中,两棵沙枣像两团白色的雾,分外抢眼,与梓树、垂柳、京桃、兴安落叶松交互成趣。长尾巴的花喜鹊在沙枣树上呱呱叫,跳来跳去,互相追逐。快乐的小松鼠在林间奔跑。沙枣花香伴随学子的青春韵律和阳光足迹,随风飘动……。 (作者为华东师大校党委副书记) 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治疗皮肤病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