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成娜,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人,滨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宁夏文学院第四期研修班学员。现已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几百篇,文章散见于《华夏散文》《当代散文》《情感读本》《辽河》《博爱》《山东青年》《家人》《映山红》《女士》《北京农业》《齐鲁晚报》《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扬子晚报》《今晚报》《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美国《侨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多次在征文中获奖,文章入选多个文集,《写字的母亲》入选《伴你学语文》八年级期中导测题,出版散文随笔集《晴云素影》,获第八届滨州市“孙子文化”三等奖,第二届邹平范公文化三等奖。 作品欣赏 我的故乡有一个很暖心的名字——码头。 码头是一个连带词,说到码头,很容易让人想到停泊,想到归航,想到踏实,想到倚靠,总之一下涌进脑海的全是些暖心的字眼,或许这也正是故乡的美好之处。 码头与船舶有时又没有多大关系,就像我的故乡码头镇,有的只是这地地道道的名字。 码头镇,位于今山东省邹平县的西北部,是一个以农副产品为主的乡镇,它处在黄河下游三角洲地带,黄河流经码头镇后,浩浩荡荡继续向东,然后注入大海。或许正是由于黄河水的浸润与陪伴,它已经名副其实地有了码头的韵味。码头镇早年的时候多风沙,村庄多半被沙土包围,加上地理位置偏远,因此曾被当地人戏称“西伯利亚”。只是随着时间的渐进与推移,它现在已经蜕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 说到码头,说到故乡,总是让人感慨万千,我的思绪也就信马由缰,任意驰骋在那片熟悉的原野上。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与空间的隔绝,才会把人的感情一下浓缩进那些具体的物象和思念里去。 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之二中写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晚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老了,总是会对年轻时的事物念念不忘,特别是生他养他的家乡,无论人生怎样改变,世事沧桑,唯有故乡难忘,无限感慨便悠然而生。 故乡给我的感觉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成功与失败,它都不会拒我于千里之外,它总是像一个母亲,用最温暖的臂膀拥抱我,接纳我,这就是故乡宽广的的胸怀。故乡也是最让人感觉踏实的地方,好比在外多年的游子,一旦回到故乡,那种被乡土融化的情绪便油然而生,温暖也一并而来,所以游子对故乡的理解更是至情至深。 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正是由于这种空间的隔绝,虽然多年过去,虽然家在遥远的彼岸,但在作者的心中,家永远是抹不去的一丝哀愁。余光中在用邮票和船票来表达对母亲与妻子思念的同时,也是在表达那种对故乡无法亲近的思念与眷恋。 故乡又是一个让人心生美好的地方,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正是抒发了这种对故乡特别的情感。季老先生在文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归根结底,故乡是一个人的根系,无论一个人走得多远,无论他的事业有多么辉煌,那埋在地下的根——故乡,永远会牢牢把他维系。 月亮很多时候是思念的代名词,季老先生把故乡的月亮作为心中思念的对象,可见他对故乡的眷恋有多深刻。季老先生只在故乡呆了六年,就是这六年的时间已经在他一生的长河中镌刻下了永不磨破灭的印记。几十年下来,或许有好多事已经淡忘,可对于故乡,它的影子却挥之不去。季老先生对故乡的思念是绵长的,这种绵长不是一点一滴就可以说清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因为思念太深,唯有把思念寄于月亮,那是对故乡恒久的眷恋。 故乡于我,同样会以思念的形式走进梦里。我工作的县城邹平离码头镇不过百里地,开车一个来小时就到,想家的时候就回家看看,所以我可以在自由的时间里把思念缩短。我是断不了回家的,所以对于故乡,思念这个词对我来说就稍微浅淡些。当然浅淡只是相对的,而对于故乡的情感却是深厚的。每次回家,每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我的心就有种回到母亲怀抱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故乡的效应。 对于故乡的月亮,我当然也是很愿意欣赏的。记得小时候经常坐在院子里看月亮,或者在月亮下玩耍做游戏,偶尔也会被大人逼着干点农活。在农村,月亮的光是廉价的,它比煤油灯还让人愿意亲近。如今我还记得在月光下扒玉米棒子或者往绳子上挂地瓜干的情境,虽然秋末的夜色冰凉如水,站在月光下还需要加点厚衣裳来保暖,可这并不影响干活的心情,因为有了月亮的那份清辉,心里便踏实了许多。 故乡除了月亮,让人感念的东西还有很多,我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家乡经常种植的东西,比如玉米,地瓜,甜瓜,红枣等等。每次回家,也少不了捎带些家乡的特产,这些对我来说当然都是些甜蜜的东西。说到甜蜜也可以分别看待,除了对于故乡情感上的甜蜜之外,故乡自身创造的甜蜜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我的故乡码头镇由于长期受黄河水的浸润,这里的土壤沙性比较重,很适合瓜果和枣树的种植。因此这儿的瓜果和红枣都很出名,比如前安村的甜瓜,于店村的西瓜,邵家村的圆铃枣,都很受附近老百姓的欢迎,并且还远销到全国好多省市。 我是土生土长的码头人,我们镇就面积和人口来说相对大一些。说起来有点惭愧,对于我们镇上的许多村子我竟好多都没去过。 记得在码头上初中的时候,也会跟着同班同学到他们所在的村子里转一圈,但最多也就在离码头较近的村子走走,偶尔也会到较远的村子里的去,只是这样的机会很少。加之那时的交通不太方便,我的交通工具除了一辆浑身晃动的大轮自行车外,剩下的便是自己的双腿了,想要去远一点的村子,也是要费点时间和体力才行。只是我所在的村子——成集村,位于码头镇的南边,加上自己那时的外交能力差一些,所以除了离家较近的几个村子熟悉点外,镇北边和西边的好多村子我则不太熟悉。况且那时我的驾驶技术——骑自行车的技术不怎么样,加上那时的路况不够好,全是那种原生态的沙土路。厚厚的沙土倒是很软绵,捧在手里,用力地攥下去,那沙土便一点点从指缝间溜走了。沙土路自有沙土路的短处,那就是在某些沙土多的路段可以把自行车的轮胎埋上半截,要是没有多少力气,别说用腿登,就是下车推都推不了多远,所以在沙土包里栽跟头对我来说那是经常的。要是遇上下雨天,走在路上弄一身泥巴那是很自然的事。我自知我双腿的力度欠缺些,所以也就没有多少信心把镇上那么多村子走完。当然那时学习是主要的任务,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走街串巷以此来研究码头的地理。 我说的这些当然都是多年以前的事,现在这些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路都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不光是乡镇级的公路,就连通往村子里的路也一样。 码头镇有个村子叫冯王,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加上某些历史原因,它曾被附近村民称作“小台湾”。如今,冯王村作为码头镇最后一个开通公路的村庄,终于在镇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帮助下,于年通开了公路,结束了码头镇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村庄,这也算是“划时代”的印记吧。 码头镇是以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为主的,如今邵家村的圆铃枣和大赛村的十里荷塘已经成为观光旅游的场所。 我也是最近两年才知道邵家村真正的位置。邵家村地处码头镇西北部,人口不多,约一百五十来口人。可就是这个不大的村子,却拥有让人羡慕的百年枣园,枣树结出的圆铃枣甘甜清脆,令人回味悠长。 说到枣树,相信见过的人很多,可百年的老枣园估计能见得就不多了。百年的老枣树,倘若一株或者几株也见不得希奇,偏偏又是成百上千的一大片。要是普通的小枣林或许也吸引不了多少人的眼球,这上百年的老枣树就博得了许多赞赏的眼光,这对于一个小村子来说绝对是一个奇观。 邵家村的枣是那种圆铃枣,是一种纯天然食品,并且它不用化肥农药,只给枣树施用土杂肥,所以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朋友的追捧。 面对那片百年枣林我还是感慨万端,许多的故事可以虚构可以嫁接,而邵家村的圆铃枣却是码头镇一个真正的传奇。一片枣林,历经百年风雨,见证着历史,见证着沧桑,见证着新时代的好时光。 有时不是身处的风景有多美,而是有了点缀风景的人,这风景便绚丽了许多。 走进那片宽阔的枣林,一些诗意的东西会悄然走进视线。倘若在秋天,红玛瑙般的枣儿在枝头晃动,树下的人挥动着长长的竹杆,一下一下使劲地抽打着枣树。这情景虽然说不上大美,可对于看惯了城市中那种呆板的修饰之美,这种活泼的原生态景致更让人愿意享受。 看着那片枣林,看着那些粗壮的树杆,心中便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 现在邵家村的枣儿火了,给老百姓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邵家村的村民带来了实惠。码头镇的领导更是独具慧眼,以此为契机,现在正在打造以邵家村的圆铃枣为媒介的乡村旅游产业。邵家村已经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都在为这片百年枣林发出由衷的感叹。 邵家村正走在甜蜜的大道上,他们巧妙地利用百年积累的经济林业,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幸福而又甜蜜的成果。 当然码头作为我的故乡,无论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应该记录的东西很多,比如李广田故居以及纪念馆,大寨村的十里荷塘,归功村关于青龙街的传说,李码村与李化龙等等,这些我则需要另开笔墨了。 总的来说,我的故乡码头有它独特的一面的。码头,用富裕来形容太过高调,用清丽来形容太过矫情。我给它的定义是自然纯朴,生态田园。自然的风景加上纯朴的风土民情,让这一方土地有了别样的灵性。对于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我们,也许正需要这么一片绝佳的田园风光来休憩一下疲惫的心灵,所以来码头看看绝不会后悔。 我的故乡码头正走在发展的道路上,期间还需要不断去完善去修整。虽然故乡码头还不能以完美的形象示人,但在我心中它永远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以外貌来迎合的,它是以感情的沉淀为基础的,我相信我的故乡明天会更好。 其实,每一次回乡都如停泊,每一次探家都是归航。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特定的码头,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不变的故乡。我的故乡码头,就如它的名字,时时像航标一样牵引着我的目光,无论走到哪儿,心总是向着故乡的方向。 停泊在码头,归航到故乡。我爱我的故乡——码头。 情系齐鲁★文学先行《齐鲁文学》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发表原创,繁荣文学”的办刊路线,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宝宝白癜风能治好吗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