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假时间 时间安排: 6月7日放假,与周末连休,共计3天,下周一早上7:40正常入园。 ?放假应注意事项 01认真履行监护职责,当好孩子的第一老师。幼儿在家时,一定要时刻掌握幼儿的动态,避免由于疏于看护造成幼儿发生意外。02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并监督孩子按照安全的方式玩耍、游戏和活动。当幼儿出现危险行为的苗头时,请及时制止,并立即进行教育。在教育的时候,请不厌其烦,保持耐心,做好正面引导。03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重在预防”的思想,重视治安、防火、防盗、防溺水、交通、人身、财产等安全,认真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04注意饮食安全和疾病预防。讲究饮食卫生,尽量不在路边小摊点就餐。当幼儿暴饮暴食时,请及时讲道理劝止。不要饮用被污染的水,不要接触各种传染病源,购买和食用各种食品要注意保质期,切忌食用无安全保障的食品,不要带孩子吃生食或光顾无牌照摊档,不要食用霉变和过期食物,预防食物中毒。谨慎食用在乡间田野采摘的食物,尤其不要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菌类。认真做好疾病预防工作,远离传染病患者和人员密集场所。医院就诊。05注意外出安全。外出和旅行中,要慎重选择交通工具和旅行社,不乘坐非法运营车辆和陌生人车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要安排好专人看管幼儿,特别是人多拥挤的地方,要保证幼儿始终在监管人能够控制的范围内,避免走失。在公园、景区游玩时,遵守公园或景区的相关规定,切勿进入明令禁止进入的区域,严禁到未开放的景区旅游,这些地方一旦发生意外,救援难度大。 06注意人身安全。不在危险地方逗留,不从事冒险活动。不到行人稀少、地段偏僻、环境阴暗地段游玩,以免发生意外,特别要避免在深夜或人少的时候外出,更不要滞留在外不归或晚归。07要增强防火意识。不要随意丢烟头;不要在草木茂盛、树叶堆积等易燃物聚集的地方进行野炊;在山上或林区游玩,遇到火情要理智,小火情可利用树枝和附近水源进行扑救,大火情一定要尽早拨打请求救援。08教育幼儿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尽可能地避免由于各类灾害造成的伤害。教育幼儿不要擅自玩水、戏水和靠近水域,更不得下河游泳、洗澡。如需过河、乘船等,请幼儿家里有完全监管能力的人陪同和帮助,禁止年老体弱、未成年人、或有伤病残疾等无完全监护能力的人员带孩子靠近水域,以防造成溺水。09教育和引导幼儿参加健康、文明、高尚的文化活动,不沉迷手机游戏和长时间看电视。督促幼儿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中午按时间午休。每天及时喝水,少吃零食和甜食。10注意防范身边的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发现可疑情况或遇意外情况要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端午习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原本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吴越先民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棕子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端午习俗每当进入农历五月,大自然便处处杨柳婆娑、鲜花羞涩,充盈着喜迎端午的浓浓情韵。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各种习俗在百姓的生活中苏醒。 插柳挂艾附沙枣树 有些地方过端午会“插柳”。尤其是一些农村人家,会在院门和正房堂屋上插柳,而在楼房居住的居民,大多在门旁或门顶插柳。相传,桃树传为五行之精,能制百鬼,故而过年以桃符悬门上。柳树同桃树的作用一样,以柳条插于门户用以驱邪。在端午节,中国自古就有插柳辟邪的传统习俗。据了解,“插柳”旧俗最早源于晋文公重耳蒙难和大臣介子推忠贞救主的历史故事,起初称为“招魂柳”,后来便相沿成习。 有些地方,乡村百姓插挂“艾条”或者将其点燃,还有的百姓会将艾叶浸泡在水中,用来洗手或泡脚,艾叶不仅能治严重风湿症,尤其在夏季,它的药味与烟气对熏蚊驱虫防疾很有效,所以,也有驱毒辟邪的作用。据说,挂艾点艾最早是为了纪念发现艾叶并用其为民治病的青年艾虎。百姓在端午期间会采很多艾叶,以晒干贮存备后期艾炙或熏蒸之用,对预防瘟疫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临近端午,青海的沙枣树怒散芳香,采买并附沙枣枝在门口也是青海人过端午的习俗之一。沙枣树,别名七里香、香柳等,树高一般在5-10米,树干为棕红色。沙枣树其貌不扬,但因为高大粗壮,被广泛栽植于无水源,盐碱重的荒芜地带,成为防风,防沙,抗碱,抗旱,抗涝,抗沙暴的先锋树种,具备毫不张扬和坚韧的性格,但其香气浓郁,令人喜爱。有的百姓说,附沙枣树在门口,是为了辟邪,但更多人是为了在进出屋门时闻到浓郁芳香,令家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也使节味更浓。 孩童穿新衣挂艾虎 儿童要穿新衣,胸前佩带装有香草或薄荷、丁香等香料的色彩鲜丽的荷包坠儿,还在脖颈间手腕上腿脚处拴系五色彩线,并用雄黄酒涂擦鼻子,以防止毒虫叮咬并减少病灾。以前姑娘丫头们大多会做形态各异的香荷包,以各种图案和花鸟虫鱼为造型,做出的荷包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芬芳袭人。如今,能够亲手缝制荷包的人已经很少,大多是在街边摊点或商铺选购,但依然能给孩子们带来端午的幸福与快乐。 有的家庭会给孩子们随身戴上用艾叶做成的艾虎。“艾虎”是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着,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端午节上午,应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或给孩子身上挂艾虎,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端午“归宁”倍增亲情 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叫做“归宁”,也就是回娘家。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虽然都是回娘家,但各地的回法却是不一样的。 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明朝沈绑的《宛署杂记》记载:“五月的女儿节,要系上端午节的荷包,佩戴艾草还有五毒灵符。宛地的名俗是从五月初一到初五(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打扮小女儿,极尽全力的展现她的美态。出嫁的女儿也都回到娘家来。”因此,端午节亦称“女儿节”。 端午节回娘家的风俗在很多地方都有,在民间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之说,端午节甚至比春节还隆重,已婚女子要带着丈夫和小孩回到娘家,拜见父母。他们或步行,或坐轿,或骑马,或坐船回娘家,与娘家人团聚过端午。女儿娘家的父母要准备好酒菜,并邀请来亲朋好友,一起度过一天的快乐时光。除此以外,各个地方都有端午回娘家的风俗,不过每个地方的回法会有所差别。 最后祝大家渡过一个安全、快乐的端午假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