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6-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序言:

前段时间和老同学们聊到,回老家时看到变化太大了,已经找不到童年时的印记了,于是突发奇想,趁现在还记得,试试把记忆中的老家场景画出来。知易行难,一开始觉得无从下手、无法表达,想到别给自己设限,定定神,决定用最简单的方式——平面图,从我家开始画格子,脑海中逐步闪现出熟悉的情景,街道、树林、水渠、学校、秋千...不断有新的画面在脑中涌现,笔下自然流淌着、线条也顺畅起来,渐渐地,熟悉的街区平面草图在A2纸上初具雏形,Ididit!我不禁激动感怀,喜欢这样专心投入、享受“心流”的状态,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负时光!

01

老屋印象

曾几何时,梦中始终萦绕着家乡老屋的画面:低矮平房,门前小院,用土泥和草筑成的围墙,小院两侧各搭了顶棚;一侧厨房,水泥炉台、木制长桌、炊具若干,似乎能听见母亲炒菜时油锅里的滋啦声,炉台旁支起一排木桩,围成煤池,冬天时,父亲总是在这里堆满大大小小、反着亮光的煤块;另一侧杂物间,旁边立着鸡笼,几只母鸡或走或卧,咯咯哒地忙着下蛋,而我经常在长桌上咚咚咚地剁着各种野菜、和上麦麸,备好鸡食,走近鸡笼时,迎来一片欢愉的扑腾和碎步声;老屋对面是一大片白杨树林,始终笔直地高耸着,仿佛尽职卫士般地守护着老屋,阵风吹过,叶片们摇曳起舞,热情地送上哗啦啦的掌声......

这是我童年土生土长的地方,一幕幕已深深烙印在心底,初三时搬家住进了楼房,但从未梦过楼房里的情形,反倒是老屋屡次入梦,也许是在暗示着什么,是时候开始行动了。趁记忆还清楚,我赶紧拿起画笔,以此为起点,激动地打开童年的记忆宝藏,开始享受时光之旅的美妙。几次尝试后,准备用平面图的方式重现曾经的生活场景,按图索骥,那些重要的地标,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记忆,毕竟,如今的现场已天翻地覆,难觅昔日痕迹了。

在图纸的中央,我先画上令我心心念念的老屋,简单的一个方格,饱含着所有的童年回忆,待日后慢慢展开。我家老屋所在处是一排平房,住着几户人家,每家房前都有小院,房后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园,种类各异、生机盎然。印象中,我家的菜园曾种过小青菜、丝瓜、西红柿等等,后来因为母亲身体原因不便操劳,而父亲工作繁忙、无暇照看,菜园就渐渐荒芜了,变成了我的杂草乐园,随着季节自然更替,展现出无穷的生命力,部分杂草也成为了母鸡们的美餐。

父亲是上海人,初中毕业16岁那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来到新疆沙漠边缘的这片荒芜之地,他身形不高,睿智精明,幽默风趣,像是长不大的孩子一般,爱开玩笑,总是笑眯眯的。我家附近,沿着小路排列着类似布局的平房,邻居们来自全国各地,所谓兵团,可见一斑,大人们经常相互串门、唠家常,能听到各地口音,尤其是上海话,印象深刻的是,每当父亲和几位叔叔阿姨们畅谈时,气氛异常热烈,不时惊讶于这如机关枪一样的语速,长大后才理解,这是一种同在他乡的情感共鸣和精神慰籍。与我家一路之隔,住着的邻居奶奶是山东人,经常送来热腾腾的饺子、香喷喷的烙饼,真是有口福,这可能是我喜欢面食的渊源了。

记得我5岁时的一天,我的亲姐姐回家了,因为小时候身体弱,她一直由外婆照料着,外婆家距离我家有多公里,现在她满7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所以回家了,真高兴有姐姐做伴,姐妹俩有忙不完的开心事。我家附近住着很多小伙伴,经常来我家玩,此时我家就成了自由自在的游乐园和聚会据点。

上学后,大多数同学借着来我家问写作业,才能被家长放出门,顺便蹭看看电视(一方面那时电视还没那么普及,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担心看电视影响学习、不让孩子看),而我总是早早在学校就完成了作业,盼着小伙伴们来我家玩。

解决完伙伴们的作业问题,我们就玩起各种有趣的游戏来,比如:在桌上抓子翻子(把大杏核的两面各涂蓝红,翻色、背子,各种玩法和技巧),围着棋盘下跳棋、五子棋,玩折纸、“东南西北”,算24点、玩“小猫钓鱼”、用纸牌搭房子,在房前空地上扔沙包、跨大步、踢盒子、打弹子,或轮换着打羽毛球,在附近路灯下废寝忘食地跳皮筋,还玩捉迷藏、爬树、上房顶等,这些大人们眼中“无法无天”的事,我们毫无顾忌、大胆尝试着。

再大些时,伙伴们一起去附近的水渠捡泥螺、抓鱼、玩水游泳,结伴骑自行车出游,到达几公里外的母亲河——塔里木河附近,密密麻麻的芦苇丛忠实地守护着河滩,几双快乐的脚丫,踩在河滩的软泥里,任由河泥轻柔地浸入脚趾间,宽阔的河面上横跨着安静绵长的塔里木大桥,连通着两岸人们的生活,河水静默着、蜿蜒延伸至远方,落日在河面洒下金灿灿的余晖,不禁想起这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诗情画意,正是眼前场景最贴切的描绘了......

这样的画面太美,已经超出我的图纸区域。言归正传,从我家这格开始,回想着周边情况,脚下的路逐渐清晰起来,按照几条路线慢慢展开说说。

02

民以食为天

先说说食堂,从我家出发,沿路走几十米就到食堂了。那时候,团部设置有集体食堂,为附近居民供应三餐,谁家来不及或不想自己做饭时,就凭饭票去食堂打饭。早餐一般供应油条、油饼、稀粥、咸菜等,午餐丰盛些,有多样大锅炒菜、馒头米饭和汤,晚餐相对简单些,以扫尾为主。那时80年代,人们的生活物资、粮米油盐开始丰富起来,家家户户也有菜园、蔬菜能自给自足,借着食堂的补充,基本满足温饱。逢年过节时,食堂会给每家每户发福利,包括油、米、鱼、肉等等,端午节发粽子、中秋节发月饼......想想也觉得幸福,而食堂所有这些都归我父亲统管,是名副其实的“大管家”,好奇好动的我,也自然成了食堂里的常客,喜欢看大师傅们在直径一米多的大锅旁,双手用力使着大铁锹,翻炒着大锅菜,直到汗流浃背、满堂飘香。

父亲管理着食堂运作的大事小情、事无巨细,每天安排各种事务、收发物资、汇总记账,经常忙到饭点还不回家。记得每次父亲跟车外出、去水库运鱼,路远来回需要几天,一般到晚上鱼才运回,需安排人手尽早卸货,等都忙完已是深夜;然后第二天早上,团部的大广播里就会通知发鱼了,各家各户就高兴地来食堂排队领鱼,当天中午食堂就会多一道菜——炸草鱼块,也不清楚大师傅放了哪些调料,总之鱼块喷香、特别入味。父亲的厨艺很好,只是他太忙,难得有空时才能吃到他亲手烧的菜,最佩服的是他包粽子的手艺。

每年临近端午,父亲就组织食堂里的所有叔叔阿姨们,齐上阵、包粽子,四五个大口盆盛满各种用料,一字排在地上,几人成组、围坐开工,场面壮观。只有这时,父亲会大显身手,我才有机会近距离观看,只见几片粽叶在他手中特别听话,两手配合一拢,便快速聚成一个小漏斗,然后熟练拿捏、填入适量的松软糯米,再加上不同口味的馅料,比如红枣、红豆、花生或蛋黄、肉块等,顺手合盖、捆扎,动作紧凑利落,这样一个四角挺实、精致美观的粽子就包好了。真是人多力量大,一个上午大伙就包好了一大堆粽子,像小山一样,分批放入蒸笼,待开笼时,粽叶连同馅料的香味,在食堂里肆意蔓延,让人心醉,然后中午各家就能领到这么飘香的粽子福利了。

食堂门口有一棵粗壮的老柳树,常常垂下长长的枝条,尽所能地为附近的人们投下一大片阴凉;树下是一口水井,没有通自来水之前,家家户户经常水桶排起长队,吱吱嘎嘎地挑水吃,而小孩子们就围着老柳树嬉闹着,在水井边跑来跑去地凑热闹。

食堂对面是面条房,每天压面机轰隆隆作响,年幼好动的我经常捂着耳朵、守在一旁看着这台神奇的机器变“魔法”,一袋袋松散的面粉,在机器里先变成一个柔软的大面团,经翻转、揉拧后压成一卷卷面“布”,最后换上自动切面刀,就吐出丝丝缕缕、软和的湿面条了,再被分批挂在晾面杆上,若干天后就成了干挂面,需要时取下一挂、切成统一长度,就能装箱出货了。

为了方便照顾年幼的我,加上身体本来就弱,母亲早早就病休在家,日常做饭烧菜、操持家务,闲不住的我,也常帮母亲打下手,觉得很开心。有时家里酱油或盐用完了,母亲就会叫我临时去街上买,于是,从“小不点”开始,我就成了“打酱油”的跑腿了,顺便用零钱买好吃的零食,何乐而不为呢?简单说说这条购物路线,从家出来直走,路过团部办公楼和花园,来到布满树荫的水渠旁,过桥穿过大马路就来到了大街上。在专业跑腿的十几年里,我也见证着大街的变化,从最初的一排普通平房、几家小店,慢慢发展成两三层的商场楼、热闹的菜场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集贸市场,买东西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图中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那片偌大的果园,可以说是孩子们的开心乐园了,包括多种果树,有敦实的苹果树、高挑的红枣树,沿路种着苗条的香梨树、低矮的蟠桃树,附近水渠边有大片的沙枣树,偶然发现有几棵桑椹树、草丛里躲着多株枸杞。每到春天,各色果花竞相绽放、满园香气袭人,到了硕果累累的时候,孩子们蜂拥而至、各显身手,树上忽闪着孩子的灵巧身影,总之吃到肚子圆鼓鼓的,才肯善罢甘休、离场回家。

03

上学之路

吃饱喝足,说说上学路线。从幼儿园起,小伙伴们就三三两两、蹦蹦跳跳一起走路上学了。从我家出发直走,先经过团部办公楼,然后右转直走,稍打个弯就到幼儿园,全程估计多米。记忆中,只见扎着两个小辫的小女孩,背着小书包,一路欢跳着,走过林间小道,闻闻小花、追追蝴蝶,那样的无忧无虑,不需要大人送、不担心走迷路,因为路上只有行人或自行车,而且大都熟悉,知道是谁家的孩子,遇到事情会热心地帮忙,多么善良纯朴的人们啊。

这条路上,有一家棉花加工厂,这是当时附近最主要的工厂,从大门口望去,能看到宽敞的棉花堆场、整齐码放的棉花垛以及高高的棉籽山,从未走进去一探究竟,所以对我而言,这里面是个未解之谜。

对幼儿园的印象,其实已经有些模糊了,只记得比较简朴,一个大院几件教室,院内仅有一样简单的游乐设施——跷跷板,幼教老师会带着小娃娃们一起唱儿歌、跳绳、拍球,玩“丢手帕”和“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园里时常欢声笑语地热闹着,只有午觉时有些许安静的时光。

幼儿园旁边有个电影院,那是童年记忆里重要的开心来源,大屏幕露天电影,风雨无阻、源源不断地为孩童的我们展现着外面世界的精彩,各种类型的影片轮番上映,为儿时的生活增添一份亮色。约上三五伙伴一起,或有时自己一个人跑去看电影,每次就像过节一样开心,总是专注地沉浸在曲折的情节里,还记得第一次看《世上只有妈妈好》时,看得鼻子酸溜溜的,整个影院观众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与电影院隔一条小路,就是我们小学低年级的校区了,上小学时,换了一条更直接的路线,从家出来,一路直走、穿过一大片空地就到校了,每天唱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开开心心地上学校。因为走的是土路,雨后的路面就会比较泥泞,一不小心就会打滑,或是一脚踏进泥坑里,鞋子总会最先遭殃,湿哒哒的,到校后已面目全非,快变成了泥孩子,觉得有些好笑。

空地上,邻近校区的一边,立着高约4米的铁质框架,分别垂下两根铁链,离地约半米处焊上结实的长方形铁框,垫上一块实木板,就成了个硬核的秋千,可能是哪位能工巧匠送给孩子们的福利吧。每到体育课或放学时,孩子们就会围着秋千,你坐我推,越荡越高,觉得心脏快要从嗓子口跳出来了。秋千的旁边,有几组双杠,我也会时常上下翻腾,练到手掌磨出老茧,仍然乐此不疲;还有个沙坑,喜欢蹦跳的小孩子们,哪顾得上浑身是沙,玩得开心就好。

进入三年级,我们换到了附近的中小学本部校区——九团一中,同届的同学一路相伴到小学毕业、升直初中。校区北面是大操场,包括足球场和环形跑道,就在这里,我和好伙伴一起互相搀扶着、学会了骑自行车,28的永久牌。学校每年会组织全校运动会,每到那时,整个操场人头攒动、助威呐喊,特别热闹。还记得有几次代表班级参加过米比赛、4*米接力跑等,满头大汗、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份激动,记忆犹新,算是“专业跑腿”给我的馈赠吧,同时也因为耐跑,临时被叫去参加女子足球赛,踢前锋位,和其他女生们一起,“一窝蜂”般地跑满全场,最后大汗淋漓、累瘫坐到地上......

操场向北就是绿油油的大片棉田了,被高耸的防护林围着,隶属附近的生产连队管理,笔直的田埂将大片田地划出整齐的网格。对于棉田,作为学生的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学校有自己的学农田,是劳动教育的基地,棉花主产区孩子们的必修课。沿校门口的马路一路东行(参考示意图),经过几个小路口,就到达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了,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亩,只记得我们从小到大在这里曾经洒下的汗水、感受到的酸甜苦辣,长大后才慢慢体会到这份意义。

每年农忙时节,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农忙活动,春季播种之前,整地翻地之后,我们“学生军团”就被派到这里捡地膜、打田埂等,为春播做准备;等到小棉苗破膜而出,我们来这里人工定苗,就是在每个苗穴,去除弱苗、保留一个强株并保持一定株距,这样是为了确保棉苗的存活率,防止苗株过度密集、争抢营养,株距也为棉苗提供了足够的生长空间(育苗与育人,道理如出一辙);棉苗长到几十公分高时,需要及时“打顶”和“拨裤腿”,即分别去除棉株顶部和底部过多枝叶,控制棉株高度、保证主要营养用于多长棉桃上;此外,棉田需及时除草,防止野草疯长、抢占棉株的营养,曾经用坎土曼除过一棵比我还高的巨型野草,千万别小瞧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百般呵护下,当田里长满白茫茫的棉花时,心情自然是欣喜的,能体会到收获时那份沉甸甸的满足感,曾经的汗水和酸痛也就值得了。

每年9月-10月是棉花采摘期,拾棉花成为我们这代人的专属记忆,每个孩子需完成给定的拾花任务,且任务量随年级增长,从3年级时几天50公斤,到高中时10天公斤。拾花地点也变化着,从自家地到学农田,再到十几公里外的连队棉田;拾花方式,从单独各自拾花到全校师生进驻连队、打地铺,每天清晨连队喇叭音乐响起时,睡眼惺忪地从地铺上惊起、披星戴月地去拾花,其中历经各种曲折和苦乐,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能有深切体会。总之,对我而言,拾棉花是痛并快乐着的,它磨炼了我的意志和坚持,久而久之,累积成为一份难忘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到了初三,同学们开始分散了,部分同学按知青子女回沪政策,满16岁就先回了上海(包括我姐,那时知道了离别的滋味),少数去了外地读书,大部分继续读高中,但需骑自行车到几公里之外了,已超出图纸范围,此处暂不详述。

写到这里,有必要追述关于上海的故事。

7岁那年的暑假,父亲带我们全家回上海探亲,第一次出远门旅游,我格外兴奋,原来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精彩。到达上海的那天,望着满眼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与故乡的树、沙土以及一望无际的空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寸土寸金、拥挤繁忙。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潮湿,以至于干馕下了火车就馊了,而在新疆能保存一个月,二是自来水有股难闻气味(后来知道是含消毒剂),三是西瓜论牙卖,哪有在新疆捧着大大的沙瓤西瓜吃得痛快。走在热闹的上海街头,父亲对我说,以后要到上海来读大学,就看我自己的努力了(因为当时的回沪政策,每家只有一个名额),我默默地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无尽的向往与期盼。

父亲的话,成为我心底的一粒种子,慢慢在心里生根发芽、伴我成长,让我从小清楚地意识到: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读好书,就能去我想去的地方、走我想走的路。于是,我用实际行动做到了,成为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始终保持第一名(现在看来,应该算是小地方的一种“坐井观天”了,因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当然,身处那个偏远地带、凭借着有限的学习资源,能做到这样,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在学校里,我需要时刻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保持一种正面的状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辜负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诲、给予我的殷切期望。每一节课,我全神贯注、像海绵一样充分吸收着知识养分,在校抽空或自习时,早早就完成了当天作业,这样的高效,让我的成绩能保持优异。同时,我需要履行好肩负着的各种职责,比如日常收发作业、查班级卫生、查广播操和眼保健操、管班级纪律等等,还记得每每课间时,别的同学在尽情嬉闹玩耍着,我却惦记着哪些同学还没交作业,催收完毕后,先后把厚厚几摞作业本抱到老师办公室去批改,小小的我从而练就了结实的臂膀。

空闲时,我还帮老师刻油墨版的练习卷、批改试卷,老师鼓励我在讲台上讲解试卷、分享解题思路等。因为我从小写字不错,也喜欢画画,由此,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负责出黑板报,图文并茂(一直保持到大学本科阶段,而读研期间无固定教室、无此要求)。

总之,在校时各种忙碌和历练,于是放学后,我就会探索各种自由、努力放飞自我,也有了更多意外收获。正因为我在学业上自觉努力,父母亲从不过问我的学习,给我了充分选择的自由,每到学期结束时,只需父亲去参加家长会,等着接受老师和其他家长们的祝贺,每每这时,父亲脸上就会洋溢着自豪而欣慰的笑容。

结束语

感谢父母

感谢一路陪伴的良师益友们

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感谢美好的童年时光

成为滋养我们一生的精神宝藏

那些曾经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听过的歌,流过的泪,吃过的苦,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世面,遇到的人,点点滴滴拼凑起来,才成就了今天真实的我们这代人,也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盈、内心充满力量,向着更美好的明天继续前行。

识别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