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饼子卷糕是甘肃人端午节特有的食品,也是最诱人的风味小吃。 中国人历来重视传统的节日,也非常遵从民风乡俗。大大小小的节日,大都与饮食有关。每到端午,不管南方还是北方大多以包粽子、赛龙舟等方式来纪念大诗人屈原,品种繁多、口味不一的粽子应有尽有。到新疆工作已经10年了,可我念念不忘还是妈妈亲手做的那种有纯正地方风味的,令我回味无穷的端午节美味——油饼子卷糕。 我想,不管南方还是北方,对小笼包子都不陌生,而对油饼子卷糕这道美食,可能认识的人并不太多。那浸着清香的菜籽油炸出的黄橙橙的、松软可口的油饼,卷上甜甜的、黏黏的、红枣拌糯米的枣糕。过去,有钱的人家还会在糯米糕里放进花生,薏米,莲子,葡萄干、核桃仁,至今想起来那个馋啊,直穿心底,不由自主地往下咽口水……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父亲都会早早叫我起床,拿着镰刀带我去砍柳条,砍下的一枝枝柳条拿回家插在各个门头。顺带还会折几束沙枣花插在家里,顿时满屋飘香。妈妈一定是很早就起床,精心准备端午的食材。拿个小凳,坐在屋檐下,端着买好的红枣仔细挑出腐烂的和被虫子咬过的枣子,然后用清水浸泡半天,掺上洗好的糯米,在蒸笼里铺上洗的洁白的笼布,将红枣、糯米铺在笼布上,撒上适量的红糖,再将蒸笼放在大锅上,锅里添好水,将笼盖盖得严严实实。灶膛里填上麦草、柴火,火苗吐着红红的火舌越烧越旺,蒸气便很快弥漫了整个厨房,清香的枣糕味溢满了小院。坐在小凳子上烧火的妈妈,本来就流着汗水的脸庞,更是汗如雨下,一片绯红。而每每回头看到倚在身旁,直勾勾望着灶火,一脸期待的我,总是笑的合不拢嘴。看着大气直往上冒的蒸笼,她估计火候差不多了,停止往灶膛添柴。掀起衣角,再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开始和面炸油饼,完成油饼卷糕的最后一道工序。 妈妈把在村磨坊里磨来的面粉选出二道面,盛在面盆里,将水勺举到胸前的位置,很均匀地把水慢慢撒在面盆里,用筷子不停地搅拌,水不能倒的太多,也不能少。按她的话说,水不能伤到面。面搅好后,母亲开始和面,娴熟的手法如打太极一般自如,面团在妈妈手里翻滚,一会的功夫,和成光滑雪白的软面团。 灶膛里添上柴火,支上油锅,锅里倒入自家榨的菜籽油,随着油温升高,清香的油锅里翻腾着油花,一团团软面,随着妈妈手中擀面杖的滚动,变成了一块块薄薄的、透亮的小圆饼,放在亮澄澄的清油锅里,刺啦一下,面饼膨胀变色,妈妈用筷子轻轻一夹,顺势一翻,待两面都炸好后捞出锅,恰似一块块金黄的小荷叶。看着出锅的油饼站在盆里排队,我们兄妹俩咂一下嘴,使劲往下咽口水。 终于等到妈妈把油饼全炸好了,妈妈把蒸好的糯米糕一勺勺放在油饼上,一块块卷起,我就在一旁跟着她的动作悄声数着,生怕她忘记,把枣糕多放或少放在油饼里。当然还得等爷爷端上一盘卷糕,恭恭敬敬地放在家中最显要的位置,点上三炷香后才能吃,不知是祭奠祖先,还是纪念跟端午节有关的诗人屈原,农村人是不刻意去追究的。他们一直是遵守传统的习惯,沿着古老的风俗,年年如此。等妈妈端来一盘油饼子卷糕递给爷爷、奶奶、爹爹和我们兄妹吃的时候,我早已迫不及待,接过一块便狼吞虎咽起来,妈妈总是笑着在一旁说别着急,慢慢吃,还有呢! 糯米多生于南国,面粉产于北方,新疆盛产葡萄干,红枣和红糖红火于大江南北。它们在朴实勤劳的双手里融合在一起,便有了油饼子卷糕。它是祖国饮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是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见证;是华夏儿女勤劳朴实、厚道待人传承和发扬,更是华夏儿女祈盼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的美好心愿的体现。 又是一年端午到,遥远的故乡,母亲或许是又做了那美味的油饼子卷糕吧。 (文:蔡鹏图:来源于网络) 阅读更多: 兵团维稳办到科克库勒监狱调研督导工作 民族团结一家亲 玉尔滚山下再续民族团结情 车轮下,民警果断救出孩子 警惕!新型QQ诈骗来袭(附真实案例) 民警艺苑 心如莲花 沙河监狱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