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温家宝去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在听完总理介绍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后,钱学森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然后,钱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十年来,大家一直在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但很多人看了民国老课本后说:部分答案就在这旧书里。 年,邓康延出身于西安, 父母是支援大西北的知识分子。 一出生,邓康延就赶上大跃进, 接着又遇上可怕的三年大饥荒。 后来,他外婆回忆说: “食堂领了两碗稀粥,小外孙呼噜噜喝完一碗,又把外婆的一碗喝了。”好不容易上学了,又碰上文革。 满街都是批斗游行、大字报传单。 “正读石木水火的课本被急停, 老师要求大家抄写最高指示。 还没来得及学‘日月星辰’, 美好的小学生活就突然变味了。” 也许,正是经历了可怕的岁月, 邓康延后来特别喜欢钻研历史,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没有未来, 历史蕴含着经验和教训,如同镜子。”年,全国恢复高考, 邓康延考上了西安矿业学院。 毕业后,被分配到煤科院西安分院, “当了十年的地质工程师。” 但邓康延并不太喜欢地质工作, 从小喜欢舞文弄墨的他, 一直梦想“找个码字的工作”。 年,他终于憋不住了, 破釜沉舟放弃编制,奔赴深圳, 开始了15年的“文艺中年之旅”。 先是到《深圳青年》做了编辑, 然后是策划总监、编辑部主任, 最后又去《凤凰周刊》做了主编。年,在《凤凰周刊》任主编的老邓, 接待了一拨热爱田野调查的朋友, 席间听到中国远征军的壮烈故事后, 老邓悲从中来,拍桌长叹: “对于逝去的历史, 最好的纪录是影像, 我以后一定要拍个纪录片, 还原真相,还远征军尊严。” 不久,一家公司找到邓康延, 想把远征军故事拍成电视剧, 老邓回答:“这个题材,我只拍纪录片。” 没想到,这家公司竟然答应了。年,老邓去了云南。 为了拍摄好《远征军》, 除了寻找活着的老兵外, 他还四处搜寻当年的书籍报刊。 在一个旧货市场淘书时, 他发现了几册民国年间的小学课本, 看见编校者竟是蔡元培、叶圣陶等大家, 处于好奇,老邓买了下来。 回到招待所,翻开一读, 老邓立马被征服得五体投地。 “那天下午,我竟然没有起过身。”“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 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寥寥数语,全是白描, 只是把针头线脑的字,集中起来给孩子认识, 但慈母手中线的唐诗意境,却翩然跃于纸上。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 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最后一句,突然一转, 那只羊就变成了哲学家, 生活的审美和情趣一下流淌出来。 “开学了,我们选举级长, 谁得的票最多,谁就当选。” 谁得的票多,谁就当选。 不是因为老师指定, 不是因为他是官二代或富二代。 这就是年代的公民教育。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力透纸背的温润、儒雅、笃定, 让老邓读得全身血液都澎湃起来: “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教材内容极为丰富: 讲伦理、塑审美、育习惯, 既注私德教育,也重公德培养。 二是教材编撰理念十分先进: 无虚伪说教,无空洞口号, 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 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三是文字之美远胜今天。 文字清新质朴,却极具意象之美, 让人感受到母语久违的自然和张力。” 老邓,一下爱上了民国老课本。从此,老邓开始搜集民国老课本。 北京潘家园、西安朱雀路, 深圳新秀村、广州珠海中路, 纽约的唐人街、巴黎的旧书市场, 都成了他流连淘书的宝地。 为了搜集民国老课本, 他甚至专门去过几次台湾, “结果大失所望,所见既少且糙。 后来才明白:国民党溃退台湾时, 细软都不及带,更何况课本。” 不过几年下来,老邓还是收获颇丰, “一共收集了千余册民国老课本。”老邓一边收藏,一边研究。 发现民国年间,纵是兵荒马乱, 但其小学课本,却那么从容淡定, “上有信念,下有常识, 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于沧桑百年后愈见纯真。” 年,科举制度废除, 接着,辛亥革命结束帝制, 于是,新式学堂如春笋破土而出, 蔡元培、张元济、陶行知、沈颐、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等一流大学者、教育家、艺术家、出版家, 怀抱为民族未来谋福祉的愿景, “开始专心致志编撰小学课本。”为了让课本既有工具性, 又兼具人文性、文学性, 既承袭传统文化的风骨, 又带有面向世界的开明, 大学者们可谓绞尽了脑汁。 “共同讨论,反复修改,常为一字,费事恒至一二日。” 邓康延看过一则民国资料: 大学者们在编撰一课时, 为用“来来来,来上学”,还是用“去去去,去上学”而争论不休。 有学者认为“来”字笔划多, 小孩不易学,应改成“去”。 但又有人反驳说“去字太俚”,不庄重, 几天争执,最后出现在课本上的还是“来来来,来上学”。 每本书,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抠出来的。“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 无关君王军阀权贵,崇尚天道伦常自然, 有着民族风骨的例证,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 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 仁爱、礼仪、诚信、情趣、方法、逻辑, 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 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中。” 那一代大知识分子, 就这样把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编撰融入进一张张书页里。研究这些民国老课本后, 老邓开始给报刊撰写一些阅读体会, 没想到这一写,竟然炸锅了。 《读者》《读库》等报刊纷纷开辟专栏, 让老邓为其撰写“老课本之新阅读”。 写着写着,有一天他突发奇想: 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民国老课本, 我为何不精挑细选汇编成书呢, 让大家躺进原汁原味的故纸堆里, 好好做一回“民国的孩子”。说干就干。 这一页书的字缺了几个, “那我就从别处挖过来。” 这一页书的图比较模糊, “那我就使用电脑来修复。” ………… 花了半年时间,老邓杂取各种老课本之精华,汇编成一本书。 民国老课本虽然文字优美, 但如今语境毕竟不同于当年,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 我决定为原文配上精短诠释。”课文《职业》一课, 原文是:“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老邓在原文后诠释数语: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 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课文《荷》一课 原文是:“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老邓在原文后诠释数语: “华夏之荷,非我华族难晓其味,断之有丝,断之有思。” 为“断之有丝”续一句“断之有思”, 便从植物升华到民族精神,境界一下开阔起来。 老邓就这样用“点睛之笔”, 以新时代之精神解读老课本之灵魂。《老课本新阅读》一书出版后, 陈丹青看了,感叹:“民国课本好善良啊!” 席慕蓉看了,震惊,写了一篇《民国初年的奇书》。 张晓风看了,买了20本,专门送给文化界的朋友。 “什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才是!”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一直在研究教科书演进史, 看了《老课本新阅读》后说:“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就在这里。” 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 五六十年代的语文课本 年代的语文课本 《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 曾多次声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育,从教育理念开始,就大错特错了。教材里的课文很多都极其糟糕,充满了赤裸裸的说教和假大空的情感……” 年,以网络为平台探讨教育问题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 提交了一份20万字的研究报告, 历数小学语文教材的“四大缺失”:事实的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 而这些缺失的东西,都在民国老课本里。 “翻看民国老课本,就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向我们娓娓道出教育的内核。”年代的语文课本 年代的语文课本 年代的语文课本 其实在民国,不光是语文教材, 就是算术、音乐、美术、农业等课本, 也都充满了信念、常识和情怀。 民国时期学者编纂教科书的态度, 犹如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 充满了童心、慈悲心和父母心。 哪怕是一本地理教材, 也编得让人拍案叫绝。如何向孩子阐释地球是圆的? 民国地理老课本是这样教的—— “王生不明地球的形状,他哥哥对他道:地圆像皮球,所以我们叫他地球。试立在海岸,远望来船,必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这便是地圆的实证。” 再辅以配图佐证:“在岸上望海船,见甲船全身时,乙船只见桅杆,丙船则全不见,可证地为圆形。” 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山东,如跪倒的骆驼 陕西,如风中舞着的美女 各省形状的比喻,也让人绝倒。 “南同江苏分界,西南与河南比邻, 北沿渤海,东为半岛:山东省是也。 山东地势中部多山,最著名的是泰山; 北部有黄河入海口,物产不多,只有煤矿最著名。” “陕西省,古称关中, 在山西河南的西面, 地势都是山川,农产很多, 煤矿要算是中国最丰富的地方了。” 这样的地理,是不是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无论走到哪里,邓康延包里, 都带着那本年出版的《模范公民》第八册。 这本书,是他在广州集邮市场寻得的, 虽然只花了5块钱,但老邓却当作宝贝。 “从邂逅起就一直置于我随身的手袋。 它身轻不过二三两,但里面蕴藏着深厚的公民意识和令人敬仰的道德风范。”《模范公民》第八册第一条, 不是宏大的爱国、主义或理想, 而是“要留心研究新事物”, “这些模范事体,可亲可敬、易施行、不过时。” 老邓特别喜欢,于是费尽心力, 终于找全了《模范公民》八册书。 找全一看,老邓更是震撼不已。 从卫生、游息、修身、伦理等等方面, 图文并茂地教习孩子怎么做人处世。 “邂逅年的中国公民,与之对比,我深感惭愧。” 如今,民国范一词甚是流行, 可民国人为什么都那样有范? 在《模范公民》中可以找到答案。 “大国民的生长,靠的就是小时候、小本子、小事情。”傅国涌先生说过一段话:“小学教科书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 源头的石头改变了河流的方向, 这或许就是民国一代出大师的一大原因吧! 研究越深入,老邓越觉得有责任。 “我应该好好挖掘整理这些老课本, 因为里面蕴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很值得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学习。” 于是,老邓又开始埋头整理《有声有色有山河——民国音乐美术老课本赏析》等书籍。老课本里有一课叫《天初晚》 书中有一幅插图非常有意思: 一个小孩打开窗户眺望远方, 天边一轮月亮透过薄云升了起来。 此番情景,不禁让人想起: 年,温家宝在同济大学演讲时, 引用了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兰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