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与这小黄花有着不可分割的感情 本文摘自:《库尔勒晚报》2015年6月24日17版,作者:耿荣荣,原题为:《上海知青20万字博文忆新疆》 青年进疆情牵沙枣花 2015年6月17日,原华山中学退休教师、72岁的王惠赓携家带口从上海回到库尔勒,为94岁的岳父过寿,同时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见一见曾经的同事和朋友们,一起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阿拉新疆梦》是一部浓缩了上海知青王惠赓在新疆工作、生活经历的回忆录从1966年进疆到2003年回沪定居,王惠赓将自己大半生的年华挥洒在了新疆这片由陌生到熟悉的土地上他说,从落下笔尖开始写回忆录那一刻,就是为了将此文献给十万支援新疆建设的上海知识青年,特别是为新疆建设流血流汗、贡献青春,至今还长眠于沙枣树沙枣花歌谱天山脚下的战友 核心提示:“渠里聚集在一起的鱼都被人们赶了出来,守在桥下游的人用舀子,出来一条舀一条,舀出来的鱼扔到岸上就冻成了“冰棒”那次,大家一起掏出二百多公斤的鱼” 青春岁月汗水洒戈壁 抹不去的是记忆,留不住的是青春王惠赓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在汗水沉浸中度过的,这让他深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在王惠赓的记忆里,新疆的鱼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他第一次逮到的鱼是闻名遐迩的新疆大头鱼当时,王惠赓在食堂帮工,一早去食堂后面的斗渠里打水,在渠中抓到一只通身黑青色的新疆大头鱼,有人推来磅秤称重量,整整10公斤有一年冬季,王惠赓骑着自行车到塔歌曲沙枣花儿香什店农二师造纸厂走亲戚,发现一处排渠的水泥涵洞桥下有一处鱼窝子“渠里聚集在一起的鱼都被人们赶了出来,守在桥下游的人用舀子,出来一条舀一条,舀出来的鱼扔到岸上就冻成了“冰棒”那次,大家一起掏出二百多公斤的鱼”此后,每年的寒冬,王惠赓都不忘询问亲戚:“附近的涵洞桥还有鱼吗?”可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次的情景 在《阿拉新疆梦》的附录中,王惠赓提到了在新疆最常见的一种树木的花——沙枣花“我第一次听到沙枣花的大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上海的一台文艺晚会上,《送你一束沙枣花》这首名曲不知陶醉过多少上海年轻人”王惠赓说和田玉沙枣青图片,来到新疆后,他才发现这名噪一时的花,只是一种毫不起眼的小黄花后来,随着岁月流逝,他又对沙枣花肃然起敬了 老年回沪博文忆新疆 从2003年退休回上海后,王惠赓便将自己在新疆的经历用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十余年间,他撰写的《阿拉新疆梦》已逾20万字,文中以他本人为主要线索,叙述了一名上海知青在新疆工作、生活的经历,其中大部分描写的是主人公在特殊年代遭遇的坎坷经历,让读者在阅读中有了更多的反思 也许是沙枣花的缘故,让王惠赓对新疆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1966年7月23日,几辆大巴载着王惠赓和其他182名上海青年,在南京路、外滩兜了三圈后绝尘而去“当时,马路上的横幅、标语、高音喇叭都在宣传‘上山下乡去边疆’我们的车沙枣树沙枣花歌曲队也带着大红花,挂着横幅,马路上喧喧嚷嚷的人群向车队行着注目礼”王惠赓至今仍然记得离开上海时的情景,离别的悲伤和支边的壮志交织在一起,还有一腔无法磨灭的激情 《阿拉新疆梦》的21—26章,王惠赓记录了许多生活中的小趣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王惠赓和同事们苦中作乐,由一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知识青年,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部《阿拉新疆梦》虽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但是因为写作期间不断被现实的事情打乱,所以空间时常转换,有点随心所欲,可万变不离其宗——上海人的新疆缘”王惠赓说,《阿拉新疆梦》没有夸张,没有塑造,也没有虚假地反映了梦见吃沙枣上海知识青年在新疆的历史,它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是一部纪实性的回忆录 在新疆的日子里,王惠赓喝过用沙枣酿的美酒,用沙枣给闹肚子的孩子治过病,带着“红领巾们”采集过沙枣树树种,还常常用沙枣充饥来度过月底最难熬的几天 记者略读了《阿拉新疆梦》共42章的内容,其中1—4章记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青奔赴新疆的原委和遭遇因为在写作期间,王惠赓受邀回新疆参加华山中学建校50周年大庆,并以所见所闻所感写了5—12章的内容《阿拉新疆梦》的13—35章,以时间顺序讲述了王惠赓在特殊年代的遭遇以及苦中作乐的生活中的一些见闻,尤其是在团场里,与团场老职工学习捕鱼、抓刺猬、割小麦的经历,行文之间刘荣沙枣树沙枣花可见一种自娱自乐的生活态度而36—42章,是王惠赓自己构思完成的小说《继母》小说模仿莫言书信体小说的风格,叙述了援疆上海知青退休回沪后回忆过去岁月和融入当前社会生活的故事,反映了新疆、上海的人情风俗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是《阿拉新疆梦》的续篇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