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刚 张涛 整理) 其二是许灵均表现出来的爱国爱土地的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小说的题目叫做“灵与肉”,实际上,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灵与肉分离的故事,许灵均与他的父亲“形体上相似”,但却严重存在着“精神上的隔膜”父亲的学位、气派、穿着、习惯以及屋里的陈设,生活起居等等,这一切都让他感到不安和格格不入,并在精神上产生莫名的压抑许灵均与他父亲之间思想和精神上的距离实在太大了,隔膜实在太深了相反,由于许灵均在这片西部的土地上长期的生活和劳作,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大自然的美充满着真挚的热爱,对身边共同生活的劳动者和孩子们有着强烈的依恋,对心灵相通、同舟共济的妻子、女儿更是疼爱有加总而言之,许灵均对什么是和田玉沙枣青祖国、对人民、对劳动、对生活充满着深挚的情感,这是“他生命的根”正因如此,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跟随父亲出国而选择留在他深爱的祖国和养育他的土地上,真正实现了“灵与肉”的分离对比当前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丧失民族气节,不要国格人格,携款外逃的那些民族败类,许灵均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称颂 今天重读《灵与肉》,我认为这篇小说提供给我们当下社会普遍匮乏的优秀品质其一便是知识者不屈不挠的进取意志主人公许灵均是在红旗下长大的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本应该有着美好的前途,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可因为出身不好,而错划为“右派”,流放农场劳教,受到难以形容的屈辱但许灵均没有在屈辱的劳沙枣有什么功效动中自甘堕落与沉沦,没有被苦难摧毁,而是像西北高原上常见的沙枣树那样生长着,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虽历经坎坷,但没有丧失信心,失掉信念,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进取意志,才使得“他对命运的委屈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灵与肉》的阐释也在不断产生新的见解,我想,这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的特质35年之后,我们再次捧读《灵与肉》,我们试着去淡忘历史,撕掉“伤痕文学”的标签,结合着我们当下的社会语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消费与欲望的时代里,重读《灵与肉》会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今天看来,《灵与肉》在深层次里还涉及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的问题小说在形式上是“认亲”,而实质上父子沙枣飘香博客之间的文化冲突才是核心在文化冲突下,人类往往本能地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文化氛围来生活和依托,许灵均的选择代表着大多数国人的文化选择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的“肉体”诚然也靠近繁华享乐的东西,但是自己的“灵魂”却迫使自己必须要理智地作出文化选择,最终实现文化的认同在当前文化冲突的境遇下,如何作出理性的文化选择?《灵与肉》或许会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许峰,文学硕士,现为宁夏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 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发表在1980年的《朔方》第9期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争鸣当时的评论界毁誉参半,著名作家丁玲、评论家阎纲等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正面的评价认为《灵与肉》是“一首爱国主义沙枣的功效与作用的赞歌”,体现出“最美最高尚的灵魂”,反映了“劳动者的爱国深情”等反面的评价认为主人公许灵均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人”“一个畸形的灵魂”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