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说民勤的儿童游戏 儿童生性活泼,他们爱玩游戏,游戏种类较多,还充满着朴素智慧与生活趣味,传统的东西总是散发着永恒的味道,这些游戏不知道流传了多久,可是每一代孩童在玩耍的时候,趣味依旧。 竹蜻蜓——竹蜻蜓由两部分组成。竹蜻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竹柄。用一根竹片削成长20厘米、直径4至5毫米的竹竿(柄)。二是“翅膀”。用一片长18至20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的竹片,中间打一个直径4至5毫米的小圆孔,用于安装竹柄。然后在小孔两边对称各削一个斜面,以起到竹蜻蜓随空气漩涡上升的作用。翅膀做好后,将竹柄插入其小孔中。玩时,用双手掌夹住竹柄,快速一搓,双手一松,竹蜻蜓就飞向了天空,旋转一会儿后,才会落下来。 打弹弓——弹弓用树杈或粗铁丝弯制成弹弓架,在架上绑上两根皮筋或皮条,皮筋的另一端连接一块稍宽些的皮革即成。打弹弓可以锻炼臂力、眼力、思维判断和手眼协调能力。喜欢打弹弓的青少年常在一起进行射准比赛,技术高的射手可以打下空中的飞鸟和树上的鸣蝉。 拾芊芊——又叫“挑棒棒”,所谓芊芊就是小细棒棒儿,或为细小树枝或为芨芨棍。此游戏可为两三人或数人轮流游戏。游戏前,以锤子、剪刀、布的形式决定游戏顺序。游戏开始时,第一个参加游戏的人将一把芊芊撒在地上后,再逐一拾起,在拾的过程中,可用先拾起的芊芊做辅助工具,但在挑动时不能碰动其它芊芊,若碰动了,则由下一人用剩余的芊芊以相同的方法继续游戏,如此依次进行,最后以手中拾得的芊芊最多的为胜者。
跳马——此游戏用人代替马,当“马”的小朋友弯腰做鞠躬状,双手先后以由低往高的顺序撑在膝盖下、膝盖中、膝盖上、直立低头等做几种高度。跳者双手作为支撑,两腿腾空时分开,从“马”背上一跃而过。玩法有两种:一种是一人跳多个“马”,参加者排成一列,除队尾一人外,全部作“马”,队尾一人从前到后对依次排列的“马”背上面一一跳越过,就在排头作新的“马”,以此循环玩耍。另一种是多人跳一个“马”。一人作“马”以后,大家就依秩序从其背上跳过,跳一轮,做“马”的高度由低向上升一次,跳不过者要与“马”交换位置。越跳越高,以此类推。 老鹰捉小鸡——民勤俗称“叼狗娃”,一群十多岁的小孩,其中较大的两个,一个作“老鹰”,一个作“老母鸡”,其余的小孩都当“小鸡娃”,在老母鸡后面,第一个抓住老母鸡的后衣襟,再一个接一个地抓住前面孩子的后衣襟。老鹰左冲右突,企图抓住小鸡,老母鸡伸开两臂左挡右拦,保护小鸡。在相互攻防中,老母鸡保护不力,或小鸡离群,被老鹰叼去三分之一,老鹰即可领着叼到的小鸡,扑向老母鸡,每人拧掐老母鸡一把,叫吃掉“老母鸡”;如果老鹰向鸡群冲扑十几次,仍抓不到一只小鸡,老母鸡看老鹰无力拼搏时,率小鸡一哄而上,围着老鹰,每人拧掐老鹰一把,就算吃掉老鹰。 丢手巾——也叫丢手帕。由较多的男女儿童(15—20个),面向内围坐在地上,不准向后看,这时某儿童(男女均可),手持手巾(或称手帕),要不经意地将手巾丢在某儿童身后,继续跑,若跑回原位,被丢儿童仍不觉,被丢儿童算输,要到圈子的中心表演节目;若为被丢儿童发觉了,起身追赶丢手巾的儿童:追不到,算输,表演节目;追到了,算赢,由丢手巾的儿童表演节目。这一轮完了,由表演节目的儿童再丢手巾。如此循环往复,到兴尽为止。 捉迷藏——这是民勤小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一群小孩子,5—6个或7—8个,一人为首坐镇,选一个“捉藏者”,当场将眼睛蒙上,其余人在附近躲起来藏好,捉藏者去掉蒙眼布,到附近寻找躲藏者,很短时间内找到为胜。捉藏者可以轮流来。捉藏者捉到为赢,捉不到为输。 打木牛——初听这个名称,一般人都不知“木牛”为何物,它不是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而是“陀螺”。“木牛”是用各种木头削成10厘米长、4厘米直径的圆锥体,尖头装一粒钢珠,或钉一个圆钉,以减少摩擦。玩时将做好的木牛缠在鞭绳上,一手抓牛,一手执鞭,用力一拉,牛儿借鞭绳的惯性就转动起来,再及时抽打木牛,木牛就转起来了。打木牛有较强的技巧性:若抽打不及时或抽打的部位不对,都会停转歪倒;若抽打的技术越高,木牛旋转得会越快,时间也会越长。有些人将木牛涂成红、黄、蓝、紫等颜色,转起来就更好看。一个人可玩,几个儿童在一起比赛就更有趣。若是冬天在冰上赶“老牛”,会将严冬的寒冷忘得一干二净。 滚铁环——用一截约5尺长的铁丝,锻打成的圆圈就叫“铁环”,焊接处磨光,再截一段约3尺长同样粗的铁丝,一头弯成能吃住铁环的U字形弯钩。滚时,弯钩从右面伸进套住铁环的左侧,往前走,铁环就滚动了,跑得越快,就滚动得越快。 吃籽儿——小石子、杏核或特备的“羊节骨”都可充当“籽儿”。玩时,一般用5个为多,几个人不限,也不能太多。玩法:用手向上抛一个,从地面再拾一个,拾好再接住空中落下的。第一次抛1拾1,第二次抛1拾2,第三次抛1拾3,最多是抛1拾4;然后再变化:抛1拾1,抛1拾2,这个2,要并排3子的两端;抛1拾3,3要摆成三角;抛1拾4,4要摆成三子一列,中间要两子,两端各1子,抛1时,先拾上两端的,再拾上中间二子。这就叫“吃籽儿”,谁先完成谁赢。 弹珠子——球子有不同材质,最高档的是五颜六色的跳棋玻璃珠,中间有彩色图案,低档的是铁的,最低档的是泥巴搓的。玩者多为男孩。找一块平地,划一条线,在线的前方6、7米处,挖1~5个小洞,此小洞深5、6厘米、直径6、7厘米。掷子定出先后,先行者先走。从起点将玻璃球滚向指定洞内,以最先完成规定洞数者赢。还有一种玩法:大家都努力争取将珠子打入洞,入洞的珠子叫“成精”;“成精”的珠子,才能打死别人的未进洞的珠子。以后这枚成精的珠子若碰上其他珠子,其他被碰的珠子即被淘汰出局,孩子们称这为“打死”或“碰死”。最后一个“未死的”,就是赢家。高手玩家的准头很好,能手拿玻璃球几米之外击中地下的另一只玻璃球,甚至可以十米外一球进洞。玩游戏时都是在地上,或蹲或跪或趴,可以锻炼匍匐前进的技能,还可锻炼眼力和毅力。 挤疙疤-——寒冷的冬天,几个幼儿靠墙而立,用肩部的力量向中间挤,被挤出的人向旁边去,再向中间挤,如此反复进行。如果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游戏,更能增添情趣,并培养协作精神。 打沙包——用沙子缝成的小包若干,在30—40米的开阔地上,划2米等宽的3条线,分为左、右、中三组:左右为一方,中间为一方。用一个沙包,左右的人攻击中间的人。如果击中,则死一个中间人(出局);如果中间人连续两次接住左右攻来的沙包,则可救活一人(出局了的人再回来一个)。谁家人多谁赢。三个组可以互换。 打尕子——尕(gà嘎,方言,小之意)。尕子,用直径2—3厘米、长8—12厘米的榆木、沙枣木或其它较硬的木材做成的木棍,再削成两头尖中间大的样子,就叫尕子。再准备一根约长50厘米的木棍。玩时,2—4个孩童为宜,划分两组,一方攻,一方守,不大的空地上便可玩。打尕子时,划两条1.5米宽的横线,这横线内1.5米宽的地带就叫“河”。两队定出攻、守方。攻方站在线边(也称此岸河边),不能踩线:第1步,将手中拿着的尕子,投掷到对岸的线条之外,若投掷在线内或压线,叫“淹死”,算失败,换人;守方用木棍击对岸的尕子,必须击中,若击不中,也算失败,换人。互相攻防,看谁胜出。以木棍击中的次数计胜负。 坐冰车——这是冬天冰上滑冰的滑板,也叫“滑马儿”。民勤冬天寒冷,积雪成冰,或灌了冬水,形成“冰滩”,就成了孩子们用冰与滑冰的最佳时刻。冰车的制作很简单,两根长约50厘米(即厘米,下同)、粗约直径6厘米的小木棒,4块相当的小木板,钉在两根木棒上,为减少摩擦,在木棒与冰面接触处,钉4条小铁丝,小冰车就造出来了。再加两头磨尖的两根小钢筋,人在冰车上,两手使劲将钢筋一撑,冰车就迅速前进了。还可转向,若向左,就用力撑右手;若向右,就努力撑左手。这种冰车可一、二人独玩,冰场大,还可成群结队一起玩,也可分两队“抓俘虏”。有一些比较调皮的孩子,玩起碰碰车,碰得别人人仰马翻,喜笑怒骂连成一片。滑冰车常摔跟头,弄湿衣服,女孩子很少参与,大都是男孩子的天下。 猜包吃——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竞猜方式。这种方式适合两人竞猜。竞猜时,双方将手放在身后,口中念:“猜包吃”;当“吃”字说出的同时,将手伸出来。手掌为纸,拳头为石,食指与中指(同时伸出)为剪。纸克石,石克剪,剪克纸。如此互相制约,则可决出胜负。这是用手的猜包吃,也可用脚来表示。用脚表示:双方同时喊:“一、二、三”,听到“三”时,同时出脚。双脚叉开为包,一脚向前为剪,双脚并拢为石。这也可称为“石头剪子布”。如此互相制约,也同样可以决出胜负。 挑花绳——民勤俗称其为“掏花花鼓”,是用一条线绕在手指上轮番挑出各种花样的一种游戏。挑花绳的工具很简便,取粗细适中的棉线或毛线,长度一米左右。玩之前,将绳两头打结,做成绳圈,环绕于双手,撑开在空中,可单人玩,也可双人玩,或多人玩。单人玩是用自己的双手,或缠或绕,或穿或挑,把缠绕于双手的线绳在手指间翻出双十字、花手绢、面条、酒盅、金鱼、桥、喇叭、秋千、降落伞等各种花样来。两人挑花绳子非常讲究配合,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再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双人挑花绳子是两个小朋友在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变化的花式种类更多,玩起来也更精彩。如果你的水准高,想游戏玩得久,最好找个和自己一样聪明伶俐的小伙伴一起玩,不然的话,就会常常发生绳子打结现象,翻起花绳来根本不能尽兴。 比手技——在夜晚的灯光下,家中的兄弟姐妹,用变换手指的技巧,在一面墙壁上可以映出兔子、鸽子、马头、熊头、孔雀头等,多种动物的影子。兄弟姐妹互相学习,互相比赛,非常热闹,其乐融融。 打马仗——双方用点兵点将方式分好队伍,不用器械,只是两人一组,一个当马,一个当将,马把将背起来,两个人在马上撕杀,将对方撕下来为胜;但双方都不得偷袭“马”。输家要受罚。胜者的代表握住负者代表的手,念道:“官兵捉贼,逢头两捶。过金桥,过银桥,问你老爷饶不饶?”“念一字,打一个巴掌”。念完,请示队长:“饶不饶?”队长说饶,就算了;队长说:“不饶”,执行者就问被罚者:“要什么?”被罚者说:“下雨”。胜者围一圈,用唾沫唾败者。若负者说:“打雷”,胜者用拳拍打负者。若负者说:“刀砍”,胜者就竖起手掌像刀砍负者。若负者说:“用火烧”,胜者就拧负者的耳朵。 斗鸡——双方分成组,最初每组各出一人,都将一只脚提起来,双手抱脚,膝头为角,像金鸡独立的样子,将弯曲的膝盖像鸡的喙(嘴),斗鸡,就用这似鸡喙的膝盖去顶撞对方,撞倒就算赢。如果是集体性的,撞倒的一方再接着上一个,到最后,全都被撞倒,就算输。 作者:姜清基,男,教师,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河西历代人口研究》。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