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做题示例 在上一篇文章(参考:中考语文英语阅读理解五项基本功),提出了中考语文、英语阅读材料时,需要做好五项基本功,分别是:基于语义单元的快速阅读、划关键词关键信息、找出主要观点、思维导图理框架结构、归纳总结主旨或主要观点。 接下来,以这五项基本功为基础,继续尝试分析如何做北京中考年度语文、英语阅读理解题。 先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以梁衡《沙枣》为例。 第一步、基于语义单元的快速阅读 本篇材料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在河套平原不同生活空间对沙枣的持续深入认识阶段。材料语言朴实,而且都是短句,阅读起来比较顺畅,边阅读边理解的难度不大。 第二步、划关键词、关键信息 划关键词的目的在于抓住每段材料的重点信息,从而快速掌握一段话的重点内容,并能由重点信息扩展到对这部分材料的全面理解。 例如下面的这四段材料(全篇材料划关键词、关键信息附后),划关键词、关键信息,然后再理解每段话的主要意思。 第一段关键词有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没有丁香树、很不解其因。主要意思是,不解花香的原因。 第二段关键词有这里发出、不起眼的树、开始注意沙枣。主要意思是,发现香味来自沙枣,开始注意它。 第三段关键词有第二年春天、党校、沙枣林、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观察了全过程。主要意思是,恰好这个时间能在党校沙枣林观察。 第四段关键词有外表、叶、花、个头、幼枝、色彩极不鲜艳引人、极浓的香味。主要意思是,描写沙枣外表与香味。 第三步、找出关主要观点 基于材料阅读及关键句的筛选,可以找出主要观点: 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二是能自卫。三是它能抗盐碱。 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 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 上述句子表达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沙枣的实用价值;二是林业队长和沙枣共同体现出的质朴、顽强、吃苦耐劳等可贵品质;三是沙枣开花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预示着丰收。 第四步、思维导图理框架结构 基于关键词的理解,以及找出材料中主要观点,继续用思维导图对全篇文章段落结构进行分析。 在上图中,《沙枣》的记叙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作者依次在大队劳动、党校、太荣大队采访、县城中学看到了解沙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沙枣的认识是渐进的,直至在太荣大队时了解了沙枣的实用价值,通过采访林业队长,发现了沙枣的品质。 第五步、归纳总结主旨或主要观点 基于关键信息理解、思维导图理出段落结构,本文内容的主旨已经很清楚,讴歌河套平原上沙枣和林业队长,表达了与风沙作战时体现出的质朴、顽强、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 以下是做题过程: 18.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4分) 解析:首先,基于材料及思维导图,找出沙枣花香的出处, 然后从材料中找出描述沙枣花香的语句: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 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 初夏时节,,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 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将这些材料串起来,就是作者认识沙枣花香的过程。 参考答案:作者先闻到隐隐约约飘来的花香,进而满屋子都是香味,但不知道是沙枣的原因;然后发现香味来自于沙枣,想不到它能发出如此醉人的香味;最后在县城中学时,在初夏时节感受沁人的香味。这些是对沙枣花香的感性认识,进而作者认识到沙枣花香是河套平原初夏的标志。最终,沙枣的花香一直留在作者心里。 19.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3分) 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解析:文章横线处的上一段最后一句为: 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目的在于赞扬林业对照的可贵品质,是和沙枣一样;因此,通过和沙枣比喻,通过林业对手像沙枣,更进一步巩固这一认识。所以,答案选乙。 20.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4)分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解析:最后三段每段的关键信息: 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 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 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这三个点,可以选一个作为讨论的地方,并给出讨论题。 多处参考答案是选择第二个,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并加上“为什么”等疑问方式来提出问题。 附:材料阅读时划关键词、关键信息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来源:学。科。网]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以中考实例验证方法 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