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像界碑一样扎根边境线上

——蹲点采访六十三团27载守边人朱国利

镇江报业援疆记者 王景曙

从朱国利的家,到相距最近的哈萨克斯坦国领土,不足百米远,附近矗立的一块“(1)”号中国界碑无言昭示:这里,咫尺天涯。

▲中方号界碑,立于年

虽是正午时分,初冬的塔克尔·穆库尔沙漠深处依然寒气逼人。紧贴虬状缠绕的冰冷铁丝网,记者在中哈边境线上感受着一种迥异寻常的厚重氛围:身边,是见证多年戍边史的清代乔老克炮台遗址;脚下,由北而来的界河霍尔果斯河,在这个近距点上拐了个不小的弯,奔西南方向蜿蜒而去,河水的哗哗声清脆入耳。朱国利指着两岸的植被向记者介绍:那是胡杨、那是沙枣树、那是沙漠红柳……

▲乔老克炮台遗址

今年46岁的朱国利,是六十三团乔老克哨所的一名守边民兵。追根溯源,他已经在这块地界上守边护边整整27载。记者萌生采访念头之后,经镇江援疆干部、六十三团发改科副科长韦刚鼎力联络,如愿于11月16日、17日走进朱国利的生活,与他同吃同住,进行了为期两天一夜的蹲点采访。

▲边境夕照

兵团二代:与生俱来的“边境情结”

年,朱国利出生在中哈边境线上,霍尔果斯河水的哗哗声,是他成长岁月里铭心刻骨的一支“童谣”。

▲霍尔果斯界河,河对岸依稀可见哈方界碑

朱国利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从河南来疆支边的兵团一代,分在六十三团九连。九连是这个边境团场的边境连队之一,与界河紧紧相依,距乔老克哨所仅3公里左右。19岁那年,朱国利参加工作,成为一名连队职工,并加入民兵,在从事耕作、放牧生产中开始了自己的义务守边生涯。

转眼到了谈婚论嫁,姑娘王利也是祖籍河南的九连兵团二代。两个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都吃苦耐劳的年轻人,不仅情投意合,更志同道合、爱边如家。年年底,喝完喜酒后小两口入住地窝子,朱国利精心挑选地块并亲手挖出来的“婚房”。这个冬天,“守边人”转型为“守边人家”。

距离哨所大约1.5公里,穿越古老的大片荒漠地、霍尔果斯旧河道和一片尚显年轻的杨树林,朱国利带记者去寻访了20多年前他居住的地窝子。经历漫长时间风沙侵蚀,但用芦苇糊上泥巴盖成的屋顶依然坚守着。

▲朱国利夫妇20多年前新婚后住的地窝子

六十三团位于伊犁河谷喇叭口向西开敞最前沿,塔克尔·穆库尔沙漠腹地。“塔克尔·穆库尔”哈萨克语意为“不毛之地”。每年春季,这里动辄就会刮起大风,地窝子的生活十分艰难,“家里锅盖常被刮跑,刮西风的时候,就到东边找;刮东风的时候,就到西边找。”朱国利细节化回忆说。

一边放牧、一边巡边,夫妇俩在这个四周荒无人烟的边境地窝子里生活了4年,并有了他们的独生女儿——今年已22岁。后来,手头宽裕了,就在距地窝子不远处新盖一间砖屋,“也很小,一共才用了块砖。”居住条件稍有改善,而恶劣生存环境仍需应对:夏天最热时达40多摄氏度,蚊蝇轰炸;冬天最冷在零下30多摄氏度,要到霍尔果斯河里破冰取水。   

直到5年,全家才搬进了由团场在炮台旁边专门建的一栋楼:乔老克民兵哨所。“守边人家”再次转换角色成为“哨所人家”。

哨所民兵班:“铁打的班长,流水的队员”

乔老克哨所挂牌之初,并未设立民兵常驻制度,而是由朱国利夫妇与另一个家庭共同驻扎守边,但另一个家庭很快就搬走了,这栋楼里、这一带边境线上,又只剩下夫妇俩。朱国利说,他早已习惯这种静处的边境生活,到热闹的地方反而不适应。基本不走远的朱国利,今年以来还一次没出过团场地域。

▲乔老克哨所的民兵们在做午饭

家即哨所,哨所即家。记者看到,七八年前朱国利夫妇在哨所周边栽种的一排排杨树,如今已有碗口粗,已能发挥防风挡沙的作用。

六十三团共有边境线48公里,其中属乔老克哨所巡防区域10公里,涉及、、号三块界碑。这10公里,过去人力少的时候、过去铁丝网覆盖还不像现在这么密集的时候、过去边境管控还不像现在这么严厉的时候,朱国利每天无论天气如何恶劣,都会上午、下午各巡逻一次,冬天骑马,夏天骑摩托车。二十多年里,他劝返和制止的临界人员不计其数,从未发生一起人员越界事件;枯水期里及时挡回哈方越界军马无数次。

▲朱国利夫妇放牧就是巡逻

有很多时候,朱国利夫妇并肩出巡在悠长的边境小道上,这成为“哨所人家”独具写意的一道风景。不巧的是,这两天朱国利的妻子王利到别的团场办理重要事情,记者蹲点期间未能见到女主人,但在很多资料照片上,记者看到这对身穿迷彩服的夫妻协力护边的劳动场景:修补铁丝网、给界碑上的字补描红漆……那耀眼夺目的红色,既是描在界碑上,也是描在他们的心中。

年,朱国利被原兰州军区评为护边员先进个人,也是在这一年,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年9月,国防部长常万全视察乔老克哨所时曾握着他的手赞扬道:听说了你的故事,坚守不容易,你很辛苦!

▲条件大大改善的朱国利家庭生活,那台液晶彩电是年9月国防部长常万全前来视察时所赠送

几年前,团部对乔老克哨所实行民兵班常驻制度。哨所民兵班一共6人,班长是朱国利。其他5名队员每4天轮换一班人马,只有朱国利这个班长是“铁打”的。老朱的恪尽职守、护边技艺和苦干精神,赢得了战友们的一致称道与尊敬。就在记者蹲点的16日下午5点40分,哈方境内突然传来打靶枪声,站在门外的朱国利立即掏出手机看准时间,然后大声通知值班队员予以记录。

生活与守边:最美“光阴交响曲”

乔老克哨所门前立着一块横碑,上面刻着六十三团团歌《沙林人》,开曲两句歌词“是谁在沙漠里耕种,是谁在界河边守望”,这是对包括朱国利夫妇在内所有守边人的集体写照;而哨所值班室墙上镶挂着署名作者“乔老克哨所战士”的一首小诗《守边歌》,则更像是为朱国利夫妇度身而作:“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立在房前头/庄稼种在河边旁/边境线上牧牛羊……”

▲朱国利家的牛

记者了解到,朱国利家眼下存栏多只羊、21头牛。虽然近几年守边民兵有了工资,但养殖仍然是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两年牛羊价格不错,就在记者蹲点的前一天,朱国利刚出手20只羊娃子,每只元。

由于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好,朱国利6年前把女儿送到外省读了5年技校大专,每年需综合花销3万多元,也并不觉得太吃力。

蹲点第二天早晨不到7点钟,头顶满天繁星,踏着地上亮霜,记者跟随朱国利一起去圈里给几只年老体弱的绵羊喂料。而大群羊早已被朱国利赶到田野散养。21头牛则一直是雇人代牧。

▲北京时间7点(相当于内地凌晨5点),朱国利给羊喂食

朱国利每天早上都在6点钟左右起床。喂完羊之后,他便走上边境小路,开始了“锻炼身体”式的散步巡查。上午10点半钟,记者又随朱国利去给7条边防犬喂食,只见每个犬舍位置通往边境路的田地里,都已被朱国利踩出了一条小径。这7条边防犬原本都是朱国利自家养的,今年实施犬防举措后,便“私犬公用”了。贡献出7条犬之后,家里目前还有4条,记者看到,其中一条小黑整天跟在朱国利身边形影不离,实质性地参与着护边。

▲亲密的守边伙伴

以上流程基本是朱国利每天的例行,他自我解嘲“生活很单调枯燥”,其实不然。“放牧就是巡逻”,长达数十年里,这个家庭把个人的生产生活与大局的守边护边编织得如此密切得体,岂非一曲最美的“光阴交响曲”。

▲蹲点结束,朱国利送别记者

END

来源:伊犁垦区报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疗癜风用那些药
北京看白癜风好医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