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根于中华土生土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古往今来,道教文化与华夏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它包含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医学、养生、文学、哲理、琴、棋、诗、画等等,是人们日用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 新疆道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有关神仙的记载也不少。下面谈谈新疆道教的发展和现状。 (一)早期新疆道教神仙的记载: 新疆道教的记载和神仙传说很多,在昆仑山与天山南北,从古老的西王母、黄帝、周穆王到老子的西域化胡,再到长春真人丘祖的西行教化,历元、明、清以至于今,让新疆道教与内地道教紧密的联系起来。 1、有关昆仑山黄帝、周穆王和西王母的神仙记载 《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 《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穆天子传》戊午,之人居虑献酒百于天子。天子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爰有鸟之山,天子三日舍于鸟之山。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宝…… 丁巳,天子西征。巳未,宿于黄鼠之山西。乃遂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集仙录》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剪神农之后,诛榆罔于阪泉,天下大定,都于上谷之涿鹿。……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张道陵字辅汉,洎九圣七真,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 又周穆王时,命八骏与七华之士,使造父为御,西登昆仑,而宾于王母。穆王持白珪重锦,以为王母寿,本具周穆王传。至汉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夜,降于汉宫。语在汉武帝传内,此不复载焉。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 2、有关老子出关和西域化胡的记载: 《老子化胡经》:是时太上老君。以殷王汤甲庚申之岁,从常道境。驾三气云。乘于曰精垂光九耀。入于玉女玄妙口中。寄胎为人。庚辰岁二月十五日诞生于毫。……尔时老君须发皓白。登即能行。步生莲花。乃至于九。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告人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度一切动植众生。周遍十方及幽牢地狱。应度未度咸悉度之。隐显人间。为国师范。位登太极。无上神仙。时有自然天衣桂体。神香满室。阳景重辉。九日中。身长九尺。众咸惊议。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此后老君。凝神混迹。教化天人。兼说治身中外法。百有余载。王道将衰。杀戮贤良。枉害无数。忠臣切谏。及被诛夷。天降洪灾。曾无觉悟。如是数载。为周所灭。康王之时。岁在甲子。亦同俗官。晦迹藏名。为柱下史。师辅王者。至于照王。其岁癸丑。便即西迈。过函谷关。授喜道德五千章句。并说妙真西升等经。乃至太清上法三洞真文灵宝符图太玄等法。使其教授。至精仁者羽化神仙。令无断绝。便即西度。经历流沙。至于阗国毗摩城所。尔时老君举如来节。招诸从人。倏忽之间。有赤松子.中黄丈人.元始天王.太一元君.六丁玉女.八卦神君。 ……复以神力召诸胡王。无问远近。人士咸集。 ……如是等八十余国王。及其妃后。并其眷属。周匝围绕。皆来听法。 《道德真经广圣义》:老子者,太上玄元皇帝之内号也。所谓老子。老子,即太上老君也。老君生於无始,起於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老君挺生空洞,变化自然,智慧无穷,圣德周备。形既莫测,号亦无边。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或垂千二百号,或显百八十名,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与大道而输化,为天地而立根。老君极圣洞真,总领万化。化随方出,降德屈身。自亿劫之初至混沌之始,历羲娲一十八氏、三纪、五十八统、一百八十九代,代为国师。及神农之后,或为国主,或为师君,或为宾友,或为人臣,乃有郁华、录图等号,以道德妙旨更相发明。 老君愍时凋弊,欲反神降生。以殷第十八王阳甲十七年庚申之岁,托孕於玄妙玉女。当殷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庚辰之岁降生也 老君自殷武丁九年庚辰生於楚国苦县,至纣二十一年丁卯居岐山之阳,号燮邑子。风伯前驱,彭祖为从,以观西伯之化。西伯闻之,征为守藏史。作《赤精经》教以仁信之道。西伯行之,礼贤好义,故《礼记》云周之兴也於岐阳,即此时也。遂以岐山为州之名,凤翔为府之号。乃其事矣。老君所居去凤翔城北一十八里。唐既受命於其旧所,置启圣宫也。 武王克殷,老君号育成子,作《璇玑经》,武王师之。成王时号经成子,康王时号郭叔子,仍为柱下史。潜龙卑秩,以佐於周,至昭王二十五年,度关西化流沙。自武丁庚辰年,至昭王癸丑年,二百一十五年,即司马迁所言老君在周二百余年是也。 《本相经》:昔妙梵天王为贪快乐,不修功德,下生罽为烦陁力王。复好畋猎,杀害无道。故老君以昭王时西入流沙,授以浮屠之术,而度之焉。又西戎杂俗,好淫多杀,皆学邪幻之法,好事邪神。老君乃往,历化八十一国胡王,及九十六种邪法外道等也。故云开导。开即开悟,导即化导也。西极者,在中国之西,乃流沙八十一国等也。 昭王癸丑年五月壬午去周,十二月二十五日度关,二十八日授经。自殷武丁庚辰年生,至纣二十一年丁卯文王受命,凡一百八年。至昭王二十五年癸丑,又一百七年。通前二百十五年,乃西、度关。《史记》云老子在代二百余年,乃入流沙是也。 《列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函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尹喜亦自著书九篇,号曰《关令子》。 二:汉魏至唐宋之间新疆地区的道教传播 道教传入新疆地区,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但通过一些出土文献和道教庙宇,可以推断,汉代以来,道教文化信仰在高昌地区和北疆就已经逐渐传播了。 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收藏于新疆博物馆。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织锦的右侧保留着幅边。纹样从右侧开始是一对牝牡珍禽,雄鸟站在云纹的低部,昂首挺立。它的头顶是汉隶“五”字,胸部左云纹上悬挂着一个茱萸花纹。雌鸟站在云纹上垂首面向雄鸟,其颈上方是一白色圆形纹象征“太阴”,背上方是一个“星”字,尾部下方有一个茱萸纹。与“星”字间隔一个茱萸花纹的是“出”字。“东”字在两个云纹间隙之上。“东”字的左下方、一个云纹之上是一红色圆形纹象征“太阳”。“太阳”左下侧是一倒悬云纹,云纹凹进处,有一张口伸舌,昂首嗥叫的独角瑞兽,尾部下垂,背上长有一翅膀,可能是“辟邪”。兽角上方云纹上端是一个“方”字。“利”字隔着一个云端在“方”字左上。“利”字下方云纹的左侧是一个身着竖条斑纹、豹眼圆睁的虎形动物,后右足踩在云纹上,举步向右行,尾部高耸,刚劲有力。其尾部右侧是“中”字,左侧是“国”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出自《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古代的“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 “五星出东”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现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空,方而不割则于中国国家有利。 2和静县四神规距镜和静县出土有一件东汉时期的文物“四神规距镜”,直径10厘米,外侧有用浅浮雕法铸出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像,边沿还有一圈篆书铭文:“尚方作竞(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遨)四海。”这面铜镜显然是一位汉人道教徒使用的遗物。 3吐鲁番出土的两件文书和绢画 根据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李进信的《西域道教传播考》一文中考证 一件是北凉建初十四年(公元年)高昌墓葬的“韩渠妻随葬衣物疏”,文书的后面写有:“时见,左清(青)龙,右白虎。书物数:前朱雀,后玄武。□□要。急急如律令。” 另一件北凉真兴七年(公元年)的“宋泮妻隗仪容随葬衣物疏”中,末尾写有:“辛(幸)关津河梁不得留难,如律令。”还有一件北凉缘禾六年(公元年)“翟万随葬衣物疏”中,也写有“延寿里民翟万去天入地,谨条随身衣裳物数如石。时见左清(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上面两件文书中写着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道教信仰的神灵,“急急如律令”也是道教符咒中常用的咒语。 还有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的绢画“女娲伏羲图”,图面伏羲女娲下身成蛇缠绕在一起,伏羲持距,女娲持规,背景是日月星辰,表达了阴阳结合衍生天地万物的道家思想。 4唐代古廟宇 敦煌出土的《沙州伊州地志》残卷中记载,唐代伊州(哈密)三县共有3座道观,即伊吾县的“祥麰观”、“大尹观”,柔远县的“天上观”。又据大谷光瑞文书,高昌有“周楼观”、“口汤观”等。 5和田布扎克彩棺(图片来源:殷富兰提供) 在新疆和田博物馆,有一口与道教文化有关的“五代时期木彩棺”。出土的棺木呈前宽后窄的长方形,棺盖呈拱形,拱形盖板上有硕大的木质乳钉装饰拱形盖的木板有五块。每块上安放五枚一列大木乳钉,棺木四周彩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兽。棺底坐落在高高的台座上,台座四周有木围栏。围栏下面彩绘对鸟纹图像。 四灵兽图像中的朱雀图像造型较为独特。朱雀被描绘成展翅正面像,而且尾部呈孔雀开屏状,朱雀图像下面有一个特意描绘的红色方框,可能表示门,框内有锁子形图像。 三:金元以来道教文化在新疆的传播 年,成吉思汗帅兵西征途中,邀请长春真人丘祖前往西域讲道,丘祖带领十八为弟子,一途行经蒙古、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到达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下,与成吉思汗相会,并给他讲了怎样治理国家、怎样修生和谏止杀戮之道,得到成吉思汗信任,颁发“真人所到之处,如朕亲临”的金虎符牌和“教你天下应有的出家善人,皆管着者”的圣旨,使得丘祖为弘扬道教和解救华夏千万处于生死边沿的黎民提供了许多方便。为此在将道教发扬光大的同时,也为是会做的很有意义的事。 自是以后,道教在内地和新疆都得到了良好的的发展。 1《长春真人西游记》书中记载的新疆道教 根据李志常真人记录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丘祖一行的西行至新疆,当时这片地区已经有了一些道士。西进会见成吉思汗归来,回到伊犁阿里马城,二太子察合台从伊犁河南岸派人来请丘祖前去讲道,当时这里已经有三个道坛,有三百多修道之人。后因机缘不巧,没有成行。 《长春真人西游记》:八月二十七日,抵阴山后,回纥郊迎。至小城北,酋长设蒲萄酒及名果、大饼、浑葱,裂波斯布人一尺,乃言曰:此阴山前三百里和州也。其地大热,蒲萄至伙。翌日,沿川西行,历二小城,皆有居人。时禾麦初熟,皆赖泉水浇灌,得有秋,少雨故也。西即鳖思马大城,王官、士庶、僧、道数百,具威仪远迎。僧皆赭衣,道士衣冠与中国特异。泊于城西蒲萄园之上阁,时回纥王部族劝蒲萄酒,供以异花杂果名香,且列侏儒伎乐,皆中州人。士庶日益敬,侍坐者有僧、道、儒,因问风俗。乃曰:此大唐时北庭端府,景龙二年,杨公何为大都护,有德政,诸夷心服,惠及后人,于今赖之 二十有三日,宣差阿狗追饯师于吹没辇之南岸。又十日,至阿里马城西百余里,济大河。四月五日,至阿里马城之东园。二太子之大匠固请曰:弟子所居营三坛四百余人,晨参暮礼,未尝懈怠。且预接数日,伏念仙慈渡河,俾坛众得以请教,幸甚。师辞曰:南方因缘已近,不能迁路以行。复坚请,师曰:若无佗事,即当往焉。翌日,师所乘马突东北去,从者不能挽。于是,张公等悲泣曰:我辈无缘,天不许其行矣。 2道教影响下的回族向道名士 在全真各位宗师和全真文化的影响下,金元以来,有些新疆回民也喜爱道教文化。比较著名的有萨都剌、贯云石、和丁鹤年等等。他们在诗词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在与道教人士的交往中,同时学习道教文化,从而影响了不少回族人士,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同时,也将道教文化融合进自我的清真修持中去。 萨都剌(约—)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 《酹江月游钟山紫微赠谢道士,其地乃文宗驻》 元作者:萨都剌 金陵王气,绕道人丹室,紫霞红雾。一夜神光雷电转,江左云龙飞去。翠辇金兴,绮窗朱户,总是神游处。至今花草,承恩犹带风雨。落魄野服黄冠,榻前赐号,染蔷薇香露。归卧蒲龛春睡暖,耳畔犹闻天语。万寿无疆,九重闲暇,应忆江东路。遥瞻凤阙,寸心江水东注。 《法曲献仙音寿大宗伯致仕于公大宗伯 鬓未银,东风早挂冠。侑词图、乡称人瑞,度蓬瀛、仙祝灵丹。绕膝 《酹江月游句曲茅山》 一壶幽绿,爱松阴满地,蕊珠宫府。老鹤一声霜衬履,隔断人间尘土。月户云窗,石田瑶草,丹井飞龙虎。荼蘼花落,东风吹散红雨。春透紫髓琼浆,玻璃杯酒,滑泻蔷薇露。前度刘郎重到也,开尽碧桃无数。花外琵琶,柳边莺燕,玉佩摇金缕。三山何在,乘鸾便欲飞去。 《游梅仙山和唐人韵》 仙人不可见,借鹤过仙家。夜卧千峰月,朝餐五色霞。 祠空风扫叶,人去鹿衔花。归隐知何日?分炉学炼砂。 《赠刘云江宗师》 羽人推转阿香车,童子穿松拾翠华。天上赐衣沾雨露, 山中诗锦织云霞。瑶台紫气秋横剑,石室丹光夜走砂。拟借茅君三白鹤,乘风骑到玉皇家。 贯云石(~)元代散曲作家。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出身高昌回鹘畏吾人贵胄,祖父阿里海涯为元朝开国大将。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即以贯为姓。自号酸斋。初因父荫袭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让爵于弟,北上从姚燧学。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 题庐山太平宫(元?小云石海涯) 山上清风山下尘,碧沙流水浅如春。 不知松外谁敲月?惊动南华梦里人。 题岳阳楼(元?小云石海涯) 天远岳阳楼影孤,下窥梦泽渺平芜。 城南老树依然在,试问仙童重到无。 其三(元?小云石海涯) 翠幕低垂护午阴,碧瓶里面水痕深。 东风截断人间热,勾引清凉养道心。 其五(元?小云石海涯) 功成不用服丹砂,笑指云霞总是家。 清晓山中三尺雪,道人神气是梅花。 丁鹤年(-),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回族,祖籍西域。曾祖阿老丁时定居大都(今北京市),父职马禄丁时迁居武昌。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在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中说:“萨都剌之后,回回教诗人首推丁鹤年。 《山居诗二首呈诸道侣》 作者:丁鹤年 日日看山眼倍明,更无一事可关情。 扫开积雪岩前走,领取闲云陇上行。 不共羽人谈太易,懒从衲子话无生。 划然时发苏门啸,遥答风声及水声。 《山居诗二首呈诸道侣》 懒散形骸不自持,黄冠聊束鬓边丝。 频来猿鹤浑相识,久混龙蛇竟不知。 养拙最宜情澹泊,全生深藉德支离。 看云本自忘饥渴,况有冰泉与石芝。 《自咏十律》 金银宫阙五云乡,曾见群仙奉玉皇。 济济夔龙兴礼乐,桓桓方虎靖封疆。 自沦碣石沧溟底,谁索玄珠赤水旁。 独有遗民负悲愤,草间忍死待宣光。 《戏赠应修吉》 砚溪居士神仙侣,短发萧萧雪满簪。 暖老恨无燕赵玉,养生赖有坎离金。 床头酒熟留僧饮,席上诗成对客吟。 岁晚山空谁是伴,北窗梅月最知心。 综合以上三位元代新疆回族名士的道情诗词,可以想象出元代以来道教文化对回民的影响,由此而推动道教文化的根在新疆地区逐渐的深扎下去,为元明清以来新疆道教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 3近清以来新疆的道教庙宇的状况。 现在新疆道教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看起来似乎消亡了,几次到新疆,通过查看一些文献和與前辈学者们的交流,听闻到道教在近清至解放前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和听闻,新疆地区在解放前至少有两百多座庙宇,根据《新疆图志》统计,清末新疆有道教人士人,其中道士人,女冠13人,分布于南北疆17个府、厅、州、县。其中,迪化(乌鲁木齐)有道士83人,女冠2人。北疆分布较多,南疆少一些。 北疆的道教主要分布在巴里坤、奇台、乌鲁木齐、昌吉和伊犁。南疆主要分布在哈密、莎車,其他地区较少。 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庙宇来看, 乌鲁木齐地区有红庙子、西山老君庙、三清宫、三官庙、武圣庙、全真观、红山玉皇阁、娘娘庙、北斗宫,水西沟五圣庙;阜康天山天池王母祖庙、福寿观(原铁瓦寺)、东岳庙等等。 昌吉州奇台县的庙宇不少,奇台乡土记载:“古城内有玉皇阁一座,系光绪二十五年捐修。文昌宫一座,系光绪二十六年知县陈先明倡修。文庙一座,系光绪二十一年知县徐昭明暨,二十三年知县朱熿先后倡修。关帝庙一座,系光绪二年捐修。城隍庙一座,火神庙一座,萧曹祠一座,均系光绪二十四年知县左兆凤倡修。药王庙一座,光绪十四年捐修。财神庙一座,光绪二十五年捐修。吕祖庙一座,系光绪二十六年捐修。太阳宫一座,三官庙一座,系光绪三十一年捐修。老君庙一座,系光绪十六年捐修。定湘王庙一座,系光绪二十九年捐修。娘娘庙一座,系光绪二十六年捐修。西关外有马王庙一座,系光绪十年捐修。东关外水磨河有龙王庙一座,系光绪二十年知县陈彤辅倡修,并建亭榭于庙前,以培文风,名之曰拜泉亭。今亭已倾圮,惟有碑石在焉。满城内有关帝庙一座,城隍庙一座,均系光绪十四年捐修。七星庙一座,系光绪十八年捐修。娘娘庙一座,系光绪十九年捐修。无量庙一座,系光绪二十六年捐修。三教庙一座,系光绪二十六年捐修。其旧城内有城隍庙一座,娘娘庙一座,光绪十二年捐修。财神庙一座,系光绪十年捐修。城北二十里有牛王宫一座,系光绪六年捐修。水垒河有财神庙一座,系光绪五年罗军门倡修。三个泉有关帝庙一座,系光绪四年金大臣倡修。大石头有关帝庙一座,系光绪九年蔡统领倡修。他如西吉尔有龙王庙一座,财神庙一座,娘娘庙一座。色必口迤东有关帝庙一座(即北山庙),煤窑有老君庙一座,红沙泉有财神庙一座,黄草湖迤北有将军庙一座,东吉尔水磨沟、莺格布拉隆旧渠各有龙王庙一座。吉布库有武圣宫一座,均系逆回未乱以前所建。古城、汉城内有三忠祠一座。” 伊犁地区有霍城大西沟福寿观、特克斯八卦城,伊宁惠远古城的万寿宫、关帝庙、八蜡庙、刘孟将军庙、火神庙、老君庙、城隍庙、龙王庙、风神庙、社稷坛、先农坛、文昌宫、文昌阁、真武庙、魁星阁、祠堂、节孝祠、等等。 哈密地区庙宇很多,根据地方志记載: (一)哈密县 1.据唐光启年间的《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载:伊吾县有祥弊、大罗二观,纳职县有祥观,柔远县有天上观。 2.据清道光《哈密志》记载,新城(清雍正五年建,即今老城)有: 关帝庙正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对面戏楼一座,清雍正七年建。左旁有龙王庙一 间,右旁有土地庙一间,清乾隆十三年建。 文昌宫正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清嘉庆八年建。 牛王庙、马王庙、火神庙正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对面有灯山楼一座。清乾隆三十 七年建。 万寿宫 正殿五间,左右厢房各一间,清道光十三年建。 3.兵城(清同治七年建,即今新城)有: 城门楼系魁星楼,三层各一间,厢房一大间,清嘉庆二十二年建。 兵城北有马王庙、药王庙、娘娘庙,正殿三间,左右厢房各两间,对面牌坊一座。 东门外有药王殿、吕祖楼、火神楼。 西门外有无量庙,对面戏楼一座,清乾隆年间建;罗祖庙,乾隆年间建;城隍庙,对面戏楼一座,乾隆四十三年建。孙祖庙,财神楼,五凉社,道光二年建。 4.塔尔纳沁城(即今沁城)有: 城西有对贤庙,城东有圣贤庙、财神庙、娘娘庙。 城内有老君庙。 5.东西各驿站有: 东驿站的蔡巴什湖、黄芦岗、长流水、烟墩、苦水、沙泉子、星星峡均建有圣贤庙。在长流水、烟墩并建有龙王庙。在蔡把什湖还建有风神庙、娘娘庙。 西驿站在头堡、二堡、三堡、沙枣泉、隙墩均建有圣贤庙。 北驿站的天山顶有圣贤庙,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距城82.5公里。 经过同治年间的变乱,新城(老城)、兵城(新城)被毁,庙宇也多被破坏。清光绪初年,全疆平定。光绪十年(),重建老城(比原来的城大),清政府在哈密直隶厅又广修庙宇。 6.民国年间,哈密县有以下庙宇: 老城内有定湘王庙、马王庙、火神庙。 新城内外有关帝庙、财神庙、魁星楼、娘娘庙、土地庙、城隍庙。 沁城有关帝庙、娘娘庙、龙王庙。 东、西、北各驿站均建有关帝庙或龙王庙,共12座。天山顶关帝庙于清同治年间被毁后,于清光绪八年()重建,民国20年()又被毁。 7.主要庙宇简介 龙王庙(医院处),东西为大坡,西坡上和靠西坡建有龙王庙、观音阁、刘猛将军店、娘娘庙等。坡下有一湖,湖边有装有四轮能活动的戏台。《新疆游记》载:“其地后枕高阜,前临苏巴什湖,湖形长弧,水清澈底,游鱼可数,……中建二亭,一日养元,一日镜涵,有桥通岸,有舟涉水,长堤环绕,老杨成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这里过庙会,城乡民众骑马坐车,前来进香、看戏。 关帝庙(在今新城南关),建筑较宏伟。进山门,左右有马童牵两匹赤兔马,上为戏台,前为看戏场地,东西有厢房,上台阶为大殿,供奉关羽塑像,下站关平、周仓。后殿有三清宫、火神、山神、土地、牛王、马王、药王、鲁班等神。 (二)镇西县(巴里坤县) 清朝和民国年间,镇西县素有“庙宇冠全疆”之称。汉满两城及城郊有庙57座,东、西、北3乡有庙33座,可谓村村有庙。 1.汉城 东街有文昌宫、三官庙、三皇庙、鲁班庙、马王庙、三公祠、凉州庙、关帝庙。 东关有东武大庙、昭忠祠、武功城隍庙。 西街有文庙、武庙(关岳庙)、定湘王方神庙、城隍庙、乾州城隍庙、苏武庙、娘娘庙、雷祖庙、风雨神庙、牛王宫、萧曹庙、赞化帝君庙、厥神庙、钟馗庙、土地祠。 南街有无量庙、魁星阁。 南关有三清庙、孙膑庙、仙姑庙(又称甘州庙)、龙王庙。 北街有老君庙、财神庙、秦州城隍庙。 北关有海神庙、药王庙、刘猛将军祠、城隍行宫、关帝庙。 城关四门有土地祠。 2.满城 有镶蓝旗玉皇阁、关帝庙,镶红旗七星庙、药王庙。 3.乡村 东乡有石人子庙、小黑沟庙、三仙户庙、奎苏庙、李家沟庙、沙山子庙、柳沟庙、庙尔沟庙。 北乡有武威户庙、牛芒宫、娘娘庙、二道河庙、玉门户庙、东敦煌户庙、西敦煌户庙、头渠庙、二渠庙、三渠庙、渊泉庙、海祠庙、三塘湖庙、三塘湖老君庙(煤矿)。 西乡有南园子庙、花庄子庙、大红柳峡庙、芨芨台子庙、白山庙,与木垒县交界处有5座庙。 山沟和戈壁上有老爷庙、马王庙、西马王庙、黑沟龙王庙、黑沟山神庙。 4.主要庙宇 关圣帝君庙,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是镇西县建筑最早的庙宇。进山门,左右有厢房,上为大殿,建筑宏伟,共16楹。中供关羽塑像。 在哈密县和镇西县的众多庙宇中,以关帝庙为最多(计哈密县15座,镇西县8座)。 莎车县有万寿宫、武庙、火神庙、龙神祠、昭忠祠、城隍庙、方神庙。”《莎车文史资料》载城内文庙、药王庙、土地庙、财神庙、王爷庙(定湘王庙)、观音庙、娘娘庙、马王庙、城隍庙、关岳庙、玉皇阁、三官庙、火神庙、龙王庙学等等。 其它還有喀什耿公祠、阿克苏白云观、吐鲁蕃口汤观、周楼观、赛里木湖龙王庙,吉木萨尔关帝庙、奇台将军庙、莎车叶尔羌道观,哈密市郊区龙王庙;独山子石油矿老君庙,奎屯河上游将军庙,清水河财神楼子,塔城地区托里县老风口四通碑风神庙,绥定城隍庙、焉耆关帝庙、乌鲁木齐文昌阁、万寿宫,裕民县山神庙、织女祠、花神祠、药王庙、龙王庙;精河县的龙王庙;霍城县果子沟长春观、药王庙、路神庙、桥神庙等等。 《四》新疆地区现存道教庙宇概況 新疆地区目前修复和现存待修复的道教庙宇大约有几十座,由于当前新疆道士较少,信众零散,对道教文化的弘扬和宫观的修复困难不少。 下面就前几年我寻访丘祖西行路,途经新疆时所见道教庙宇的状况介绍如下: 1乌鲁木齐西山老君庙、红庙子子和水西沟五圣庙。 西山老君庙 西山老君庙始建于年(乾隆三十二年),主要供奉道祖太上老君。老君庙背靠骑马山,庙宇朝南,由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二师团恢复重建。 老君庙宫观建筑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千多平方米。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按照宫观传统设计,庙内有牌楼、山门、钟鼓楼、灵官殿、玉皇殿、老君殿;财神殿、药王殿、文昌殿、慈航殿。由于新疆远离内地,很少有道士前去弘扬道教文化,即使去了几个,没有责任心。现由社会人员代为管理,聘用几位道长帮助做些法事,由于管理不当,以致香火凋零。 红庙子道观 红庙子道观位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九家湾的平顶山虎头峰南坡,是依地势而建筑的关帝庙,俗称红庙子,也称“老红庙道观”。“红庙子”也是乌鲁木齐的别称。“乌鲁木齐”在准噶尔蒙古语中的解读,其实就是“红庙子”之意,在维吾尔族语中,是“优美的牧场”之意。纪晓岚曾记:“乌鲁木齐旧城在今城北四五十里,已将近孤木地屯,厄鲁特人能道之,今地俗称红庙子……”。 以前红庙子规模不小,现在没有怎么恢复,只有一个院落,庙宇坐北朝南,有正殿、中殿、后殿、戏台、和厢房,正殿供奉玉皇神像。从整体来看,庙宇建筑简陋,由于没有人专门管理,殿堂布置比较杂乱。 山脚下有一些古墓,有塔四座,这些多为清代墓葬。墓塔为青砖结构,呈六角形,高约两米。整体造型稳固。现存光绪年间杨老真人墓葬一座,保存较为完好。其余三座墓塔因岁月侵蚀,已经以坍塌为土丘。墓塔右前方还有光绪、同治、道光、及民国时期的道士墓葬数座。 水西沟五圣庙 水西沟镇五圣庙坐落在镇东小农贸市场旁边,目前是一片空地,没人照管,空地上由三间即将坍塌的殿堂,用青砖垒砌,木柱横梁构建。古庙始建于何时,没法考证。只是从房屋的大梁上,看到房屋修建时刻在梁上的日期和名字记载,是在民国三十七年仲夏,由河东乡乡长林春茂和张天治、林春花等等人倡建。 现在,文物局已经用铁丝网将古庙圈了,当做文物保护起来。 2天山天池王母祖庙和福寿观 天山福寿观 福寿宫又称“铁瓦寺”或福寿寺,最早修建年代无考。相传元代丘祖奉召西行会见成吉思汗,路过天池,留下一首很美的诗,后来西行回归,门下弟子在这里修复铁瓦寺,用以弘扬道教文化。因为全真道的修行融汇儒、释、道三教思想,对佛教、儒教都不排斥,所以恢复铁瓦寺让道士居住是合理的。由于博格达山又称“福寿山”,铁瓦寺也就称“福寿寺”了。古老的庙宇在清代光绪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庙内除了三清大殿、丘祖殿、外还有其他神仙和佛教的殿堂。解放前,于右任下榻福寿寺,曾经题匾额,改为“灵山道观”,旨在逐本清源,纯正道教。后来毁于战乱。据阜康地方史志记载:“光绪七年(年)重建,光绪九年(年)建南北陪殿。光绪十至十五年(--)补修铁瓦寺。年,杨飞霞在天池时兴建了山门、钟鼓楼,铸了一口大钟,修缮了左右陪殿。年3月7日被马仲英部下放火焚毁。-年勉强重建。年,国民政府南京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登天池前,派军队整修道路,维吾尔族木工维修了铁瓦寺,把南北陪殿换上了木地板,屋顶装上了天花板,将铁瓦寺装修一新,作为临时住所。文革区间,庙宇全部损毁。 而今,铁瓦寺遗址还在。以前的庙宇建筑荡然无存,九十年代,考古专家在遗址上发现一些台基,通过这些台基,确定庙宇规模约平方米。随后在遗址内发掘出用生铁铸成的一些铁瓦、铁板瓦、铁滴、铁丁、铁片、铁铲、香炉残片,古钟残片和一双铁扒钉鞋,还有在西北面山上东岳庙遗址进行考古清理发掘时,,发现了清代“建修博克达山庙记”的石碑。以此证明铁瓦寺的使用铁瓦的建筑确实存在。 现在看不到铁瓦寺古老建筑,新修建的福寿观由乌鲁木齐道成实业责任有限公司投资开发,于年在原址上重建,庙宇建筑看起来古色古香,规模不小,目前有分前后两重殿,分别有三清宫、娘娘殿、八仙殿、灵霄殿、文昌殿、财神殿等。 天池王母祖庙 西王母祖庙又名瑶池宫,相传是西王母修炼之地,始建于元朝初期,是新疆比较古老而海拔最高的道观。相传成吉思汗西征时,邀请丘处机前来问道。七十三高龄的丘祖率十八弟子,从山东来到西域会见成吉思汗,路过天山天池,后人为纪念这次会面而修建的。西王母庙距今近年的历史,曾经几建几毁,最后一次毁于解放前年的战乱,年有台湾慈善堂道众周文义资助,乌鲁木齐道成实业责任有限公司负责修建而成。 现在修建有三重殿堂和几间配殿,以及一些管理人员居住的房屋。主殿供奉王母塑像。往来朝拜王母的香客不少,只是这个庙宇目前社会人员照看,没有交给出家道人管理,目前看起来有一些乌烟瘴气。 3奇台县将军庙、东地大庙、三清宫、观音阁和关帝庙 奇台将军庙 将军庙是为纪念唐代杨袭古将军而建,新建的将军庙由政府在遗址东侧恢复重建。庙东是几片红山,路南有火烧山,路西有将军庙遗址和恐龙化石遗址,遗址上只有几间颓废的土墙垣,遗址四周戈壁滩上渗出一片片白盐。 現在的将军庙,只修建了一个将军殿堂和一个卫生间。四周没有墙院。殿堂正中供奉着杨袭古将军的塑像,墙壁上有绘画和题诗。将军神案上供满了矿泉水和饮料,也有水果和点心。只是殿堂没人照管。 回想将军一生忠义,治理庭州二十余年,颇有善德。却因吐蕃战乱,奸佞虚虞。他为国为家,不惜身先士卒,最后以身殉国,其气节令人钦佩。今虽有善缘发心修成庙宇,却无人照料管理,很是感慨 奇台东地大庙 东地大庙原名东泉大庙,坐落于奇台县西地镇东地村古老的东地河畔,掩映在一片浓郁的榆树林间,这儿曾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东面从内地进入新疆,沿天山北面经木垒县路过这里,西面到奇台旱码头,再往西经乌鲁木齐再到伊犁地区。东地大庙牌坊前面对着的榆树成荫的公路就是见证。 目前这座庙宇,由政府投资恢复,建设规模还不错,本来计划开放旅游,庙见经常有人来上香,只是没有出家道长常住接待,香火清冷。 庙里有三座殿堂,分别是关帝殿、娘娘殿和城隍庙,殿堂里面除了神仙的塑像外,还保存了乾隆皇帝时期留下来的彩塑壁画,看起来很精美。庙的方向坐北朝南。除了殿堂以外,还有钟楼、鼓楼和戏台,院西还有几间房屋,计划用来做斋堂、客堂和道长居住。院里还有十几株大榆树,其中正殿前面的两株,两人还合抱不过来,看起来至少也有七八百年了。 资料上说东地大庙于乾隆五十四年()动土兴建,乾隆五十七年完工,共建了关帝庙、娘娘庙、城隍庙。嘉庆和道光年间,又大兴土木,进行扩建,续建了马王庙、圣贤殿、戏楼等。据我看来,从这些苍翠挺拔的榆树来看,这个庙始建的时间至少有七八百年,元代邱祖西行会见成吉思汗就经过这里,后来道教文化就在新疆延续传播,想不到那时庙就已经开始存在了。随着年长日久,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时期再行修复,就这样保存下来了。 水磨沟三清宫 奇台三清宫位于县城东门外水磨河高坡处,建于清代光绪十七年,由全真龙门派二十一代弟子李至起、李至生等筹建,又名“疙瘩庙”、“封神庙”。因供奉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而得名,庙门口高台下文物局在这儿立了一块刻着三清宫遗址的石碑,高台上已经由佛教信众改建为法圣寺,庙里有山门,天王殿和三圣殿和几间住房,其中三圣殿的殿梁上写着“混元龙门正宗二十一代经理创修李至起、李至生、白礼泉”的字样。 观音阁 观音阁这里只是一个小院,院里有观音殿,庙里田道心法师主持,与他交流颇洽,他说:“很早以前观音阁是由一位叫杨诚帧的道人主持,后来道长羽化了,庙院无人管理,自己有幸主持,也是一种缘法。” 关帝庙 犁铧尖关帝庙建于光绪21年(年),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目前关帝庙只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关帝大殿,殿里供奉关公坐像。庙坐北向南,靠近公路的一面由一堵围墙围住,东面和南面是房屋建筑,除了殿堂外,空间只有一个很小的院子,文物局找了一位老人代为照看。 4伊犁霍城大西沟福寿山庙、特克斯八卦城和苏阿苏古道坛 大西沟福寿山庙 大西沟庙又称福寿山庙,位于霍城县大西沟乡西北面的福寿山区庙儿沟,修建最早的历史大约在元代初年,丘祖西行来到伊犁,其后门下弟子在这里传播道教文化。后来成吉思汗的七世孙秃黑鲁铁木尔改信伊斯兰教,曾强迫当地蒙古人信伊斯兰教,福寿山的寺庙逐渐荒废。到了清代1763年,当地政府出资大规模修复。是清代伊犁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据资料记载,当时福寿山修建了37个殿堂和神龛,包括三清殿3间,三皇殿三间,玉帝庙三间,关第庙三间,玉帝阁一间,月宫庙一间,魁星阁一间,文昌帝阁一间,邱祖庙一间,观世音阁一间,千手佛一间,龙王庙一间,山神庙一间,达摩祖师阁一间。大小庙宇依山傍水,第次相连,环绕在福寿山腰,蔚为壮观。 特克斯八卦城 八卦城位于新疆伊犁地区的特克斯县,因八卦布局而闻名,传说其风水最早由丘祖布置,目前格局最终是由民国时期邱宗浚修葺而成。这座体现易经文化内涵和八卦奇特奥秘思想的城镇,以中心八卦文化广场为太极“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以相等距离、相同角度如射线般向外伸出8条主街,每条主街长米,每隔米左右设一条连接八条主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有四条环路,其中一环8条街、二环16条街、三环32条街、四环64条街。这些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了64卦,充分反映了64卦爻的易经数理。 苏阿苏古道坛遗址 在特克斯縣蘇哈蘇村有一座古道壇遺址,古道坛遗址处,留下一片古建筑群遗迹,大约占地约1平方公里,西面背靠群山,东面是苏阿苏沟。 走进古建筑群,看看建筑群的布局就像古代皇城和汉地大型庙宇一样,几层几进。从东到西几百米长的中心线上,高高低低分作好几层,层层递进,里面的20多座建筑遗迹沿东南至西北中轴对称分布在3个大平台上。靠西北侧的大平台高约20米,长约80米,宽约60米,上面也有城墙痕迹,里面3座建筑遗迹呈品字形分布。山脚下还有一片弯月形院落遗迹,随处都可看一些到断砖碎瓦和陶器残片。听说以前3个平台都有石板砌成的台阶,从侧面根本就上不去,可惜岁月久远,这些石板已经不知去向。 看看这片古建筑群,由于很久少人过问,文物部门把它定为一片古墓群,根据古建筑群的现状来看,那是不合理的。沈建国教授的观点与我差不多,他们起初认为是一座唐宋以前的古城。但我看来,这不是古城,它只能是一座行宫或者汉地庙宇,比较接近的依据是元代成吉思汗西征时期,伊犁河流域两岸由他的二太子察合台管辖,大概这儿就是他们的行宫,当年长春真人丘祖应成吉思汗的邀请前往西域,经过的果子沟四十八桥,就是二太子修建的。自从长春真人来到伊犁,再前往西域之后,察合台就在伊犁河南北两岸修建了三个道教坛场,有几百位修道者,从此,伊犁地区就有了道教文化的传播。在丘祖从西域会见成吉思汗回来,再经过伊犁河的时候, 当时处在伊犁河南岸的二台子派张荣前来相请,希望邱祖前去讲道,长春真人答应了,后来由于计划有变,大概是天意,邱祖的马突然不听使唤,不愿渡河向南,径向北去,无奈没有如愿。 可见,当时察合台居住在伊犁河南岸,道坛也一定在他居住的地方,我推测,这个地方大概就是察合台的行宫,行宫上面的高台,很可能就是三个道坛之一。 5文献记录中的喀什耿公楼,哈密星星峡关帝庙、乌鲁木齐三官庙。 喀什耿公祠 耿公祠建于清光绪7年(公元年),由于年久失修,风吹日晒,到年新疆解放时已十分破旧,大殿旁边小楼的墙壁已经倒塌。年叶城县夏合甫乡发生6级地震,波及喀什市,耿公祠成了危房,不久便被拆除了。遗址被居氏住宅占用,耿公祠随之消失。 喀什耿公祠由一座大殿和旁边的一座小楼组成,院落不大,四周有短墙围护,东面有个山门,门楣悬挂着一块直出耿公祠的牌匾。此外在大殿的南侧还有3间平房,是耿公祠主持的住宅。 大殿为四檐水的两层阁楼式建筑,上面还有一个两檐水的屋项,所以远看好象是三层。三层檐水都是飞檐翘角,筒瓦覆盖,十分壮观。因地势较高,从北面和东面三、四公里之外就能看见。大殿坐西向东,南北宽5间,东西深3间,四周外面的一间为走廊,中间的三间砌墙为屋,便是殿堂。第二层用20根木柱支撑,没有墙壁。20根木柱分内外两层,外层4角4根,每边中间2根,共12根;内层前后两排各4根,共8根。高在3米以上,后面有楼梯可以上去,登楼远眺,远近景色尽收眼底。平时可以登楼游览,战时可以了望侦察。大殿北侧的小楼为两层三间,只有大殿的一层高,也是飞檐翘角,筒瓦覆盖的四檐水,上面也有一个两檐水的屋顶。大概是祭祀大典时接待贵宾的地方。 解放以后,登门上香的人逐渐减少,到年初喀什市土地改革前后已无人问津了。无人上香布施,主持生活无着,便悄悄离去,从此,耿公祠没人看守,任凭风吹日晒,自然坍塌。 乌鲁木齐三官庙 三官庙是乌鲁木齐道教圣地之一,庙址在西大桥东桥头路南侧一座孤立的小石山顶上(现青山苑小游园),清代曾称青峰山。因它的地质结构与红山相似,与红山遥相呼应,民间也称“小红山”。 《三州辑略》记载:此庙建于乾隆40年()。庙宇建筑相当宏大,正殿有三处,分前、中、后三殿。每座殿殿院的东西两侧,都建有砖木结构的厅堂、厅前有走廊、厅堂的后半部悬临山坡、架木为柱,上接板垣,尽辟为窗,其结构布局是由数进四合院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牌坊、山门、水池、桥、灵宫殿、玉皇殿、老律堂、最后一个院子里正中是座丘祖殿,祀长春真人丘祖。殿上有三清阁,内藏道藏。 星星峡关帝庙國外學者莫理循考證:关帝庙位于星星峡关帝庙山的沙岗。该山因庙得名。星星峡关帝庙有两座,一是位于星星峡站的关帝庙,该庙建于光绪初年,庙内“匾联满庑廊”,年毁于战火;一是位于星星峡西的西关帝庙。莫理循于年4月3日拍摄了星星峡关帝庙和星星峡西关帝庙,即出峡三四里的关帝庙,并拍摄了该关帝庙的老道士。 年,温世霖流放新疆经星星峡见“岭上关帝庙,建筑宏伟”,便下车人庙观览。“庙供关公像,又悬供大铁刀三柄,红布袍一袭。官商之悬匾者甚多。”该庙的“司香火之老道”由“哈密厅月发香火银三两,令其守庙”。 总言而之,新疆道教,从远古的昆仑神仙灵异到汉、魏、晋、唐的文化熏染,再到宋、元、明、清的人文蕃衍,至于今天,它曾有过辉煌,也有过衰颓。而今正值国家昌盛,中华文华振兴之时,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政策的实施,希望在未来民族融合的环境下,各宗教和平共处,新疆道教在新时代能火烬薪传,逐渐培养出一些德行兼备的道教人才,在这片曾经辉煌过的土壤里扎下道文化的根,能将如理如法的道教文化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