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到了仲夏,天亮得不能再早了,一缕阳光几声鸟叫便把我从梦中催醒,跟随妻子赶赴星期天大市场逛游。不经意间看到市场上多了一个系列的商品:香包,粽叶。这才意识到端午节要到了,这么传统的节日反倒需要商家造势和政府放假才能让我们感受得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看着这些与五月节有关的商品,仿佛空气中突然弥漫着艾草和粽叶的清香,整个人犹如置身于民勤乡镇的集市,置身于童年的端午节。 小时候物质贫乏,但并没有影响我们每天开开心心,大大小小的节日让我们过得津津有味红红火火。在民勤端午节有在街门上插柳的传统,对于民勤南岗的陶家庄这个号称五柳望族来说,插柳更是不能少,而这个任务自然落到孩子们的头上了,中午放学后大家争先恐后的跑向田边的柳树,男孩子像猴子一样蹿上树,使着劲的撇柳枝,一边撇一边冲树下心仪的女生吆喝,顺手把柳条扔到她们身前,自豪得不行。也有给胆小不敢上树的男生带份的,当然少不了有部分女汉子和男生一争高下的,上树的功夫不差男生。一会儿功夫,每个人都满载而归,只剩下被洗劫的残柳望天长叹,不知楚国屈子看到此情此景作何感想,估计也只能是千般皆是痛,甘愿入江中! 民勤端午节的节日食品特别多而且个个特色鲜明味道十足。首推油饼卷粽子。用粽叶包糯米作成粽子可能是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做法,而民勤却用炸的油饼卷上粽糕,叫油饼卷粽子,油饼的腻香与粽糕的甜淡相辅相成堪称绝配。家乡特有的胡麻清油和西北小红枣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上品食材。其二要说芽面角角(guo)。将自家种的粮食用水泡好放到器皿里捂住,放到适当的温度环境下,待粮食发芽至合适的程度时将芽粮食吹干蘑成面粉,用热水烫成糊状,再用面皮包成类似于韭菜盒子状,下油锅炸熟即可。那时候缺糖,甜的东西就特别诱人,而芽面角角(guo)的甜是那种能甜到你心里去的甘甜,吃完了很长时间后用舌头舔舔嘴唇还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不过它是凉性的食物,我们总是不听大人的劝告,偷偷贪吃太多而跑肚拉稀,可惜了。其三扇扇子。扇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的,而是自家做的一种外形像扇子的馍馍。用自家做的糟子让面发酵,用自家种的各种香料作装扮,出锅后点缀上桃红色的各种图案,既好吃又美观色香味俱全,说它是工艺品一点儿都不过分。其实小时候面对过节时这么多美食眼馋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嘴馋,那种嘴流口水肚子咕咕作响的丑态赤裸裸的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来了。 端午节前家长给孩子们准备好五颜六色的花绳子,带在脖子上手腕上甚至脚脖子上,据说到七七时剪下来丢到房顶上让喜鹊叼走给牛郎织女搭桥,助他们相会。等到大一点了男孩子就不愿意带花绳子了,都说那是丫头们的行为,然而过节了手腕子上也不能空着,就找个油笔在胳膊上画个手表,既洋气又有过节的气氛,女孩子相互攀比着花绳子和妈妈做的香包,男孩子讨论着各自手表的款式,闻着沙枣花扑鼻的香气,吹着用树皮作的芈芈,五月节就这么年复一年充实的过着。 耳边隐约响起读书声“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包粽子,插艾蒲,悼念屈原也祈福…..”,整个人沉浸在童年端午节的喜悦之中,然而此起彼伏标准东北话的叫卖声,把我再次拉回辽化的星期天大市场,关于家乡五月节的回忆被市场上的喧闹声淹没了,或隐或现萦绕在脑后,成为浓浓的记忆。 你想发布信息吗?点下方“阅读原文”发布吧!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