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首届“红烛颂"散文征文48号作品 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教育文学繁荣发展,《教师报》与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红烛颂"散文征文活动。 征文启事 关于举办首届“红烛颂"散文征文活动的通知 潜心育栋梁,追梦在杏坛——马正虎教育生涯散记 在固原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不起眼的沙枣树。它没有苍松翠柏那样高大挺拔,也没有银杏梧桐那样金贵值钱,更没有海棠丁香那样鲜艳芬芳。它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树,迎着太阳把根扎在深土里,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不改初衷。这种树色彩淡绿,枝干细小,形状松散,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它犹如黄土高原上生存的人民,性格十分倔强,意志非常坚定。了解沙枣树的人都知道,即使再贫瘠的黄土地,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它的风采;即使遇到再干旱的年月,它也会顽强地生长着,决不会向太阳低头,也不向雨水献媚,反而在骄阳似火的夏日里,其它植物都有点招架不住酷暑的折磨,沙枣树偏偏这时绽放出乳白色的花朵来,香了山林,暖了人心;而且,到了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沙枣树浑身缀满了红玛瑙一般的累累果实,让人看着眼馋,吃上心甜。 献身山区教育37年的马正虎老师,就是固原教育界的一棵普通的沙枣树。他朴实的人品,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教风,卓越的成就感动着大家,也感动着我。 发奋读书,立志图强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文化传承文明”。马正虎出生在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老三营村,这是一个回族聚居的地方,居民大多数都缺少文化,他们平时靠经商和种地维持生活。家庭的苦难,生活的贫穷,在马正虎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一颗叛逆的种子。当他手里捧上书本的时候,就不甘心自己重走父辈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老路。有了一定知识后,他更加坚信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脑子里一片空白。 有理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收获。马正虎怀着一颗不服输的心态,在校勤学好问,积极进取。当一九七八年他家门前的那几棵沙枣树果实累累时,马正虎被固原师范学校录取的喜讯传来了。这是打春后的一声惊雷,阵雨后的一轮彩虹,寒夜里的一份温暖。马正虎激动地撩拨开褴褛的衣衫纵身跳进打着漩涡的清水河湾里,尽情地畅游着,欢呼着。惊得河畔树林里的鸟儿睁大了眼睛望他,也惹得草丛里的野菊花散发出幽幽的芳香醉他。 走进大山,经受磨炼 人的命运有时候就像航行在大海里的一条小船,谁也无法预测前行的路途是否会遇上惊涛骇浪。 三年的师范学习时间像个匆匆过客,留也留不住。接下来面临分配问题。马正虎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够回到故乡播撒青春的种子,把文明的星火传递给故乡的适龄青少年,但三营是固原北川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也是乡下比较繁华的所在。就业的人们都争相前往,没有一定社会背景的人是分配不到这儿工作的。马正虎世代为农,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命运的天平自然不会向他倾斜。分配方案下来了,等待他的是距离三营很遥远的高台中学。 马正虎没有去过高台,但听人说那地方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物质匮乏,人口稀少,交通闭塞。进去的人出不来,出来的人不愿意再进去。 尽管马正虎不乐意去高台中学,但他曾经在毕业典礼上发过响亮的誓言:“扎根六盘,献身教育;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这誓言犹如一记重锤敲打着他的脊梁,拷问着他的灵魂。 是暗礁,船过了才知道;是险路,人走了才明白。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人生的旅程还没有迈开脚步就猥琐不前,这岂不是太懦弱了吗?马正虎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最后背上了行囊,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经历了上百里的山路赶到了高台中学。 这地方果然前后左右都是山,抬头只望见筛子大的天。校园里除了几间新盖的瓦房外,就是坑坑洼洼的土操场上长满了蓬蒿,其它什么都看不见。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儿,原本是怀揣着一颗热心来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谁承想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马正虎晚上睡在咯吱咯吱响的木板床上,心里不觉有点凄凉。早知道是这么个鬼地方,还不如在家务农舒坦;但他又想,既来之,则安之。或许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人的意志,或许越是人不愿意呆的地方越有可能创造奇迹。耐得一时清苦,或许将来才会有出路。 马正虎想通了,第二天早晨上课铃响后,就拿着教本健步走进了教室。十几个衣衫褴褛憨态可掬的孩子齐刷刷地站起来冲他拍手。这是一种稀罕,也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力量。马正虎被感动了,突然放弃了讲习课本知识的打算,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抄写在黑板上,然后教给孩子们学习。 在马老师看来,求学先得立人。一个人如果缺乏德行,有再多的学问也是无用的;而一个人如果树立了良好的品行,即使知识再匮乏也能造福社会。孩子们尽管学得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但马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这之后,马正虎凭借着年轻人干事业的热情劲儿,凭借着自己在师范学校里学到的丰富知识和多方面才能,既教孩子们书本知识,也教孩子们练书法、学唱歌。学校没有体育运动器械,他领着孩子们到深山里挑拣一些鹅卵石当铅球投掷;操场上没有篮球架,他领上一伙大个子男生到茆头沟水库上拉回了一副被筑库民工留下的篮球架。有时候课余无聊了,他就走出办公室主动参与到孩子们玩“丢手绢”和“斗鸡”的游戏中,甚至和一些大个子男生在篮球场上跑来跑去。 清风陪着马老师走过每一个充实的白天,月亮伴着马老师度过每一个寂寞的夜晚。时间像校园里耸立的沙枣树,青了又枯了;时间像头顶上漂浮的白云,聚了又散了;时间像崖畔上生长的花朵,开了又谢了。一晃两年时间过去了,马正虎送走了一届初中毕业生,他的心也开始躁动起来。 是千里马就得驰骋疆场,是雄鹰就得翱翔于蓝天。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正当精力充沛的时候应当到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去施展才华,而不是蜗居在一个小山沟里推日下山。有了这个念头,马正虎便写了一份调动的申请报告递上去,上面的回复是:“高台虽然偏远落后,但那也是祖国的一部分,也需要人建设。” 可在那儿喝的是土窖里的死水,吃的是撒一把盐的粗米饭,睡的是干板凉床子,一天跟十几个娃娃打交道,有啥发展前途呢?马正虎吃了上级领导的闭门羹,心里很不服气。嘴里嘀咕着“活人岂能被尿憋死?”找回来了一些高考复习资料,一边教书,一边自学。他想用上大学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苦心人,天不负。马正虎通过一年的拼搏,果然于年考上了宁夏大学中文系。这是自信者的福音,也是新生活的开始。 饱学回母校,铁肩担道义 四年大学生活如白驹过隙,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分配,马正虎比较幸运,在固原师范老师的帮助下他回到了母校。 当时的师范学校还是个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教育阵地,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有高尚的人格。马正虎回到母校,从老师的学生变为老师的同事,这无疑是一种压力。如何将压力变成动力呢?马正虎想到了宋人吕祖谦说过的一句话:“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遇,而终于愚矣”。他一边虚心地向各位老前辈学习教学经验,一边努力地钻研自己的业务。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年下来,马正虎把太阳送下西山,把月亮迎出柳梢。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孜孜以求。日子像夜空里的一颗流星,一眨眼就消失了。 有付出,就有回报。马正虎通过勤奋上进,很快适应了师范的教育规律,把握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成了学校的语文教学骨干。他的勤劳付出赢得了校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赞许,学生的尊重。但马正虎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业余喜欢写点文字咀嚼生活。校领导赏识他的才能,将校刊《春花》的主编重任交给了他。马正虎如鱼得水,在搞好正常教学的同时,又着手培养学校里一些有写作潜力的学生。 在这方面,他首先挖掘自己所带班级的好苗子,然后通过他们再带动其他班级的文学爱好者参与到“春花文学社”来,并多次不定期地给春花文学社学员开展文学创作讲座。很快,春花社便形成了以马金莲、王佐红、李兴民、秦志龙、刘静财、马君成等为主力的创作阵容,校刊也在固原教育界办得风生水起。这时候,马正虎又鼓励春花社一些优秀学员向校外发展;其中,马金莲不负厚望,连续在《固原日报》和《六盘山》上发表了几篇好文章,一时成了校园里一颗耀眼的花朵。 马正虎不但在教学上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在做人上也给他的学生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另一得意门生马君成曾经在侯开川老师组织的《六班学生献身山区教育掠影》座谈会上谈道:“在十多年的求学道路上,教过我的老师不少,但真正作为人生导师给我刻骨铭心的人不多,马先生是其中一位”。他还回忆道,八十年代师范校园里兴起了函授第二学历热,有些投机分子抓住学生热心文凭的机会,到处兴办函授辅导班牟取暴利,可当时的很多学生家境并不好,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参加高额培训。马老师知道后,把几个函授学员召集到一起免费给他们辅导《古汉语》知识,他们才没有花冤枉钱,大伙儿都顺利通过了函授考试,拿到了二次学历证书。 文坛新秀马金莲也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座谈会上坦诚地讲到,她的文学创作之所以有今天这么好的势头,完全是马老师当年悉心引导的结果。滴水之恩,当以泉水相报。她正在酝酿写一部有关山区教育的长篇小说,以回报恩师。 角色转换,再创辉煌 年秋季,因为教育趋势大转变,固原师范学校合并到固原一中。固原一中是宁夏知名的高中学府,而师范的教学模式和高中教学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好多师范老师不适应高中教学,要么调离,要么去带初中;而马正虎不愿意落伍,积极申请到高中部带课。尽管他的心愿得到了满足,但他由一名师范教师突然转变成高中教师,术业有别,人际生疏,一时很难适应。面对挑战,他一边认真地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教材及教法,一边虚心地向同行请教教学经验,并不间断地到有独特教风的老师课堂上听课。取得真经后,他又找来大量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潜心钻研,争取在第一届高中毕业班教学中干出点名堂来。 有志者,事竟成。年他所带毕业班一本上线人数超过了40人,其中马鹏斐作为固原市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这是马老师转型高中教学的“开门红”,原先那些还有点小瞧他的同行纷纷投来了钦佩的目光,学校领导也特别重视马老师的教学能力,多次委以他“宏志班”和高三补习班的重任。 斗转星移,日月穿梭。马老师所带的届“宏志二班”57名学生参加高考,全班同学以最高分,最低分的百分之百的一本上线率再次证实了自己从事高中教育教学的实力。 按说,一个老教师,其教学风格已经形成了定式,而00后的孩子都是孙子辈的学生,思想活跃,情趣广泛,教好是不容易的;但马老师是个喜欢与时俱进的人,他人虽老,心却不老。 一位叫海正发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马年龄最大,但老马教学理念最新。他很实诚,管班管的张弛有度。” 马正虎带高三补习班期间,有位女生产生了早恋,被男同学玩弄了感情,很是苦恼。他知道后及时安慰她说:“他是个男人就要有担当,自己说的话都不敢承认,自己做过的事都不愿负责任,那他根本就不值得你爱”。一席话让懵懂的女生茅塞顿开,从此专心致志地学习,一年后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 马老师的言传身教感动着每一位他教过的孩子,他所带的届2班有位叫闫思雨的女生毕业之际,写了一篇精彩的辞赋(节选)表示感恩: 萧关故郡,固原新府,降于三营,名曰正虎。眉浓而目清,形中而魂伟。健步如虎,不失凛然正气;银发胜雪,岂言老气横秋。衣袂洁整,神采盎然。贯古今百部经典,通中外千家文章。指引金莲,点化静财;所育桃李,无不芬芳。盖吾所闻国文之师,无出其右者。 花甲之年,壮心不已 为人师,言行正。热心山区教育,培育桃李满园。一根粉笔染白发,三尺讲台话春秋。而今,马正虎老师即将迈进花甲之年,但他仍不服老,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勤奋耕耘。 我敬佩马老师心系教育,壮心不已。他却坦然地对我说:“教育是个良心活,我就是用心去做罢了,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马老师既精于课堂教书,更讲究终身育人。其坚守教育良心,学行垂范,诲人不倦,实在是我辈学习的模范。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罗万军,网名风轻云淡,回族,高级教师,宁夏固原市作协会员。喜欢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在文字里咀嚼人生。以为“人间有味是清欢”。有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曾获得过一些文学竞赛大奖,是《海河文学》和《东方散文》签约作家。 我/们/与/您/相/约/每/天丝路 新 散 文 情怀温度 丝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与诗意相结合的文体。丝路新散文,欢迎一切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字。优秀稿件将在《丝路新散文》杂志刊出。 投稿邮箱: buxiangxin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白癜风元旦治疗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