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春风不及一片绿荫,响应市委市政府“地变绿”工作的安排,乌鲁木齐各族市民积极参与到植树、护绿工作当中,掀起补植绿化热潮。 米东区东工村兴起种树热 在米东区古牧地镇东工村太平路一侧,义务参与植树的村民们正将一株长枝榆放入预先挖好的树坑,对道路进行补植绿化。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耕季节,米东区古牧地镇东工村,房前屋后、公路两侧,都能见到挖坑植树种花的人,村里兴起了一股种树热。 村民们说,这两年,东工村发展苗木经济,大家靠树木挣上了钱。如今,乌鲁木齐民生建设十大实事的“绿园工程”把苗木送到家门口,大家当然积极。 “老宋,拿着锹,干啥去?”“村里要在太平路种树,我搭把手去。”一大清早,村民关存海扛着铁锹,一出门就碰到了同样拿着铁锹的宋云龙。 太平路长1.2公里,横穿东工村,是村民往外拉苗木、运牲畜用的主干道。今年这里是村上“绿园工程”的重点项目。 路两侧,干枯的树木已被移走,不少村民忙着挖坑补种。关存海和宋云龙是村里种树的“老把式”(行家)。关存海嘿嘿一笑说:“也就种了4年,算不上老把式。” 5年前,东工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苗木经济。关存海说,种树苗子,一年苗、两年水、三年才见效,这三年吃啥喝啥?村上入户讲政策,联系贷款,关存海和宋云龙成了第一批种苗木的村民。关存海押上20万,一下种了30亩,他说,这些钱,是自己一辈子的“老本”。“村干部说的在理,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种树,差不了。”关存海说。 关存海家门前的沙枣树结了三次果,他终于看到了收成。“去年到现在,‘老本’回来了一半。到秋天,‘老本’全回来,还能挣个十多万。” 截止到去年,村里有苗木余亩,三分之一村民从事苗木相关产业。 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在田里种树时,也不忘在村里种树。如今,村里有空地的地方就有绿色。 东工村村委会主任马玉平说,米东区“绿园工程”的树苗要4月10日到,村民基本都挖好了树坑,一些等不及的村民先种了一批树木花卉。 关存海说:“以前,谁家有喜事,兴放鞭炮。现在,兴种树。” 种完树,关存海邀宋云龙到自家,看看刚栽的红叶海棠,再商量扩大苗木种植的事。他说,政府的“绿园工程”,让他觉得,更大的甜头还在后头。 种下山桃树挂上“同心牌” 水磨沟区新城社区的小朋友一起种下孝老爱亲树。 家住绿景花苑一期的王凤霞已经72岁了,前几日,她和结对亲戚一起种下了两棵山桃树,种完树,她们还在树枝上挂上了写有两人名字的牌子。 “植树本身就很有意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下民族团结树,是各民族之间的亲情、友情的见证。”王凤霞说。 水磨沟区委宣传部驻新民路片区管委会新城社区“访惠聚”工作队组织社区干部、工作队队员,以及小区居民、结对认亲户在果品库家属院种下山桃、红叶海棠等树木,共同美化自己的家园。 玉山江·依明是新疆果业集团退休职工,他正忙着给树木浇水,“要保证每一棵树都成活。”他说,种下这些树,就要对这些树负责,要看着它们长大,连成一片绿荫。 水磨沟区委宣传部驻新民路片区管委会新城社区“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刘彤说,居民种树积极性很高,都自发带着铁锹、水桶等工具,将原先小区院落里的荒地上都种满了树木。 当天,共有70余名社区干部和居民种下了50棵树木,包括山桃、红叶海棠等观赏性强的树种。每棵树上都挂着认养牌,写明认养人。除“民族团结树”之外,还有“孝老爱亲树”“希望树”和“互帮互助树”。 据悉,今年水磨沟区将在原有荒山绿化成果基础上继续补满种全各种绿植,还将做好水塔山、温泉山、清泉山等陡坡裸岩的绿化补植工作,新增和改造亩,完成“树上山”“地变绿”;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东部山区启动绿色生态修复工作;提升主城区14条街区绿化品质,增加楼体绿化、垂直绿化、桥体绿化,面积达20万平方米;通过慢行系统,将大型绿地红山公园、南湖广场、水磨沟公园串联在一起,将辖区21处口袋公园、微型绿地镶嵌其中;落实好“绿园工程”,发动群众在单位庭院、房前屋后、背街小巷等区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达坂城区添3条绿道 今年,达坂城区结合我市“地变绿”工作,将重点打造文昌路、高昌路、洛宾路三条绿道,提升辖区道路景观。 达坂城区林业局介绍,三条绿道总长约6公里,总绿化面积达余平米,投资万元,计划于本月底开工,一个月内完成建设。 据介绍,3条绿道选址在洛宾公园旁,根据规划,绿道两旁暂定栽种果树类苗木。 “由于达坂城区风沙大,我们在选取绿化树木时,考虑到气候原因,将主要栽种抗旱、抗盐碱、抗风沙类苗木,比如果树或开花类树木。”达坂城区林业局工作人员姜伟说。 据了解,达坂城区“地变绿”计划新增公园绿地、庭院绿化、道路绿地,面积将达余亩。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记者:宋建华王磊贾梦妍 编辑:马建花 责任编辑:马诗钰 主编:黎想 赞赏 |